第五章 後金克星袁崇煥(第3/8頁)

但不管怎樣,他們畢竟在風雨飄搖的遼東前線,以寧遠城為中心,以錦州、大淩河、小淩河等處為前鋒,以山海關為後盾,建立起了一個具有戰略縱深、多層次相互呼應的防禦體系。在僅四年時間裏,他們先後修復山海關以外的大城九座,城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建立了十五個戰車、火器等多兵種兵營,制造軍械數百萬具,拓地四百裏,屯墾田地五十萬畝,年收入達五十萬兩白銀。遼事整體上迅速向“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戰略目標邁進,努爾哈赤在此期間內一直停留在遼河以東,沒有越進遼西一步。在孫承宗被迫辭職後,這個防禦體系成就了袁崇煥和寧遠城的光榮。

孫承宗的離職令人黯然神傷。

就在他和袁崇煥等一班人苦心恢復遼東局勢時,朝廷中的局勢已經演變得面目全非。

大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大奸大惡之人魏忠賢,逐步走向九千歲的輝煌。天啟皇帝則躲在偌大的皇宮院落裏,專心致志地施展他那天才的木匠手藝,雕鑿出了不少極富創意、精巧絕倫的好玩意兒。每當全身心投入那富有創造性的、心愛的工作中時,除了身邊伺候的人之外,皇帝特別不喜歡別人看到自己的勞作。於是,魏忠賢就會時常在這種時刻,適時前來請示軍國大事,皇帝通常的反應是:我知道了,你用心去辦罷;或者是親昵地斥罵:連這點兒事兒都辦不好,要你這奴才作甚?

到大明天啟五年下半年,魏忠賢已經牢牢控制住了整個國家的政治中樞。前一年,一大批東林黨人及其領袖人物在魏忠賢咄咄逼人的攻勢下,或被迫退休,或被開除公職,或被撤銷了一切職務,從而全線潰敗。孫承宗功勛卓著,被認為是中流砥柱式的人物,卻也是公認的東林黨人,或至少是東林黨的親近分子。當時,寧錦防線已經相當穩固,孫承宗和袁崇煥等計議向前再推進二百裏,直到錦縣東部的大淩河畔,然後就可以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進攻,可以談論恢復遼東了。為此,孫承宗報告朝廷,希望速撥二十四萬兩軍費,以便為這個激動人心的戰略轉折作準備。德高望重的孫承宗甚至在報告中樂觀地寫上了大功可以“告成”一類的字樣。

此時,正值努爾哈赤的後金汗國最為動蕩不安的時刻。由於努爾哈赤實行越來越嚴厲的種族歧視政策,數年間遼東地區的漢人暴動此起彼伏。努爾哈赤則采取了近乎喪心病狂的鐵血手段予以鎮壓。其直接後果,對於大明帝國來說,就是出現了遼東開戰七年以來,雙方戰略態勢逆轉的最佳時機。從這個角度觀察,孫承宗的樂觀的確不是沒有道理的。

然而,結果卻真的令人扼腕嘆息——皇帝看到孫承宗的報告後,立即命令有關部門撥給這筆軍費。誰知,皇帝的命令卻被這幾個有關部門卡住了。兵部、戶部、工部的幾位領導就此協商後,做出了一個令人完全無法理解的決定:這筆錢可以答應給,但不能真的給。原因據說是,他們擔心孫承宗有了足額軍費之後,會胡作非為。於是,在這幾個部門之間,開始了漫長的公文往來過程,以便將此議拖成不了了之的局面。官場亦有專門術語用來稱呼此類做法,曰:淹。

我們找不到證據能夠說明他們究竟為什麽這樣做,最後,只能找到唯一的一種解釋,那就是他們可能不希望孫承宗成功。因為孫承宗傾向東林黨,不是他們自己人。孫承宗的成功和他們沒有什麽關系,對於他們個人沒有好處,甚至可能還有壞處,因此,沒有理由讓他成功,也就自然沒有理由讓他得到這筆錢。這種解釋符合歷史上的一個規律:每當到了即將亡國的時候,都會出現大量這種根本無法理喻的亂象。人們時常用一個術語來歸納這種現象,那就是——亡國之兆。

隨後,孫承宗不斷發來催促的報告,於是,這些人在皇帝面前將他們的擔心解釋成:雙方已經將近四年沒有打仗了,孫承宗輕啟戰端,恐怕會惹來不可測之禍。因此,他們正在想辦法找出一個萬全之策。此時,天啟皇帝已經培養起了對於木匠手藝的高度熱愛。在數年一心一意鉆研這種技藝的歲月裏,皇帝可能真切地感受到了和平時光的寶貴,感受到了不受戰亂消息煩惱的舒心可貴,於是,欣然同意關於戰端不可輕啟的說法。就此,真的就把那位帝國前敵最高統帥的戰略規劃給“淹”了。

很久以後,皇帝大約想起了老師當年對自己的教導,想起老師如今可能也不太容易,於是下令派遣一個宦官帶著十萬兩白銀前去犒勞前方將士和自己的老師,還專門給老師帶去了一筆特殊的賞賜,作為拒絕了老師戰略規劃的一種補償。翻檢史料就可以發現,類似情形已經成為這位泱泱大國君主及其臣僚們的行事風格,從中大體可以窺見當時的大明帝國何以如此不長進、不爭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