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後金克星袁崇煥(第2/8頁)

袁崇煥到任後,面臨的局勢極為錯綜復雜。孫承宗當時是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相當於內閣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他在推薦了袁崇煥的同時,還推薦了袁崇煥的頂頭上司,即接替熊廷弼的新任遼東經略。這位新任遼東軍政最高首長的治遼方略很簡單,那就是徹底放棄遼東地區,然後,在天下第一雄關山海關外八裏鋪的山海之間,再加築一道雄關,叫作“重關設險”,以保證山海關固若金湯。這個計劃後來沒有實施,否則,今天山海關的景致想必會好看許多。

該計劃沒有實施的原因是,袁崇煥等一批中高級官員堅決反對這個計劃並得到了孫承宗的支持。

努爾哈赤拿下廣寧後,並沒有在那兒長期待下去的打算,也未乘勝進擊山海關。當時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從廣寧撤退進了山海關,他們為了堅壁清野,避免資敵,實施焦土政策,放火燒毀沿途的城鎮村莊。努爾哈赤見此情形,下令退回廣寧,並繼而退回沈陽。結果,從廣寧到山海關之間的近五百裏土地,平白落到了出沒其間的蒙古部落手裏。

袁崇煥出任新職位時,皇帝曾經撥下二十萬兩白銀,讓他用來相機收復被蒙古部落占去的那些土地。說白了,就是要用錢把丟失的土地贖買回來。而事實上,那些蒙古部落在拿到這麽一大筆真正從天上掉下來的銀子後,也確實陸陸續續把那些土地還給了大明帝國和袁崇煥。

在袁崇煥擔任的三個新職位中,有一個虛職,就是那個山東按察司僉事;兩個實職,即寧前道尹和山海關外監軍。有了這些土地,袁崇煥的兩個實職才算落了地,他才能在這塊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抱負。如果新任遼東經略的計劃實施了的話,袁崇煥等一大批山海關外職銜的官員立刻就成了待業青年。

從個人角度,他們必須反對這項保守的計劃。

從遼東大局和國家利益的角度,他們的反對也很有道理,從大道理上看,固守山海關,不思進取,難道丟失的遼東地區從此就不要了嗎?那如何面對浴血奮戰開疆拓土的列祖列宗?從眼前來看,廣寧到山海關,四百多裏國土,差不多相當於今天遼西地區的錦州、葫蘆島兩市所轄幾萬平方公裏土地,說不要就不要了,這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即便單純從軍事上看,守關當守在關外,建立起有廣大戰略縱深和層次的防禦機制,總比坐守孤城來得好,哪怕這孤城憑借著山海之險。

結果,皇帝和內閣首席大學士雲裏霧裏地不知聽誰的是好。於是,這道難題便擺到了孫承宗面前。此時,孫承宗不但是皇帝的老師,是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而且眼前爭論的雙方,還都是在他的推薦下才擔任了目前的職位,因此難題只能由他來解開。

孫承宗來到山海關,很快選擇了支持袁崇煥。據說,為了說服那位遼東經略,孫承宗與他連續懇談七天七夜,他堅決拒絕接受孫承宗的看法,並且很動感情地談道:與國家安全比較起來,個人身家性命微不足道。過去的失誤就在於帝國過於輕佻:撫順之戰失之於輕敵,薩爾滸之戰失之於輕進,沈陽遼陽失之於輕戰,而廣寧則失之於輕逃。一個輕字,導致帝國的遼東覆亡。時人有言:自遼東戰禍以來,從未見堂堂正正地做過一件事情。如今只能慎重於固守山海關,方是君子務本之道。

最後的結果是,孫承宗無法說服他,只好回到北京,告訴皇帝:這位仁兄擔當不了捍衛帝國邊疆的重任,請皇帝把他官升一級,調到南京去擔任兵部尚書,明升暗降地冷凍起來算了。歷史沒有給當事者本人機會驗證他所說的一切,只是令他安靜地度過了晚年的官場歲月,卻也在史書上留下了膽小怯戰的醜名。不久以後,隨著山陜地區的農民暴動,帝國很快陷入了兩線作戰的窘境,不知是否可以算是間接證明了他的判斷。在激昂慷慨的感性情緒中,訴諸崇高得無法辯駁的真理,以此令論辯對手閉上嘴,是從官場到民間歷久彌新的利器,哪怕由此導致了無數慘痛的後果,雖九死而其猶未悔。

孫承宗則自請接替遼東經略一職,皇帝欣然批準。於是,孫承宗以帝師、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職銜督山海關及薊鎮、遼東、天津、登萊諸處軍務,成為遼東戰事以來權位最高的一位督師。

袁崇煥就是在這位督師的指揮和支持之下,完成了他在山海關外監軍和在寧遠城的布置。其間,他在整頓部隊時,又幹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兒。

當時,軍隊中軍官喝兵血、冒軍餉、貪贓枉法、違法亂紀的事情層出不窮。一個校級軍官犯這種事兒撞到了袁崇煥的手上。袁蠻子根本不管自己是否有權限殺人,也不請示報告,便自說自話把一個級別不比自己低多少的中級軍官行軍法幹掉了。孫承宗知道此事後大怒,將袁崇煥招來痛罵了一頓,差一點兒就祭起尚方寶劍把這個袁蠻子也行了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