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萬歷皇帝與最怪異的戰爭(第3/8頁)

明王朝對於邊疆地區長期實行分而治之、鉗制平衡政策:一個部族如果稍許強大起來的話,就會立即扶植另一個部族與之抗衡,或者同時扶助幾個力量,在其間挑撥離間,以收相互制約之效。因此,這些邊疆部族很少有機會擴張自己的軍事力量,他們進行哪怕很簡單的軍事訓練,都有可能招來大明帝國軍隊的打擊。在李成梁的長期縱容下,努爾哈赤的情形大約是極為特殊的事例。

有記載說:努爾哈赤身長八尺,智力過人,曾經在李成梁麾下,每臨戰事,必定奮勇當先,屢立功,“成梁厚待之”。(彭孫貽《山中聞見錄》第一卷)這種情形表明,努爾哈赤很有可能在“有大將才”的李成梁身邊,受到過良好的軍事熏陶與訓練。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是,不論是在以往冷兵器時代還是在今日,對於軍事行動來說,是否受過這種熏陶與訓練,結果會完全不同。在努爾哈赤的早期軍事行動中,他的那些敵人們時常會出現潰不成軍、一哄而散的局面,可能就是上述說法的邏輯後果。

與李成梁的關系,對於努爾哈赤的意義肯定比這些要重大得多。

李成梁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之後,對努爾哈赤采取了一系列安撫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項:其一,將努爾哈赤祖父、父親曾經享有的三十道敕書——貿易特許狀全部轉給了努爾哈赤;其二,奏請中央政府批準,由努爾哈赤襲任建州左衛指揮使的職務。

從此,努爾哈赤有了雖然很小但卻屬於他自己的一片天地。

事實證明,祖父、父親的被誤殺並沒有影響努爾哈赤與李成梁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的親密默契,在努爾哈赤對付尼堪外蘭事件中表現得意味深長。

本來,根據分而治之的原則,李成梁一直在扶持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曾經出錢出力派人幫助他修築甲版新城。如今,新近襲任建州左衛指揮使的努爾哈赤要為祖父、父親報仇,但他輕輕放過祖父、父親死於李成梁部下之手的事實,一口咬定是尼堪外蘭主謀殺死了他的父親和祖父,且不依不饒。於是,尼堪外蘭只好逃進李成梁幫助自己修建的甲版城,聽憑努爾哈赤帶著一二十個人大鬧圖倫城。李成梁的反應則是不理不睬,作壁上觀。

我們找不到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與尼堪外蘭究竟有什麽過不去的證據,尼堪外蘭是否真的主謀或挑唆殺死了他們二人也很難考證。但努爾哈赤對於尼堪外蘭的確表現出極度憎恨。據《滿洲實錄》等史書記載:努爾哈赤曾經為了追捕尼堪外蘭,只身一人沖入敵群,亂矢中胸貫肩,被創三十余處。後來,聽說尼堪外蘭已經逃進李成梁部隊的防區,受到明軍保護時,他憤怒如狂,一口氣殺死當時能夠找到的十九名漢人,並將箭鏃重新插入六名身中箭傷的漢人傷口,命他們去報信,索要尼堪外蘭。結果,李成梁的部下撤除了尼堪外蘭逃命的階梯,將他置於努爾哈赤部下的刀鋒面前,最後,尼堪外蘭自然丟掉了性命。(《滿洲實錄》卷二)

想象一下:尼堪外蘭本來是受帝國政府扶持的,在正常情況下,向他開戰,事實上就可以被視為向帝國開戰,對於任何一個強大而正常的政府與軍隊來說,這常常是發動戰爭的最好借口。由此可以認定,如果沒有大明遼東最高軍事長官李成梁的默許,就算借一百個膽子,努爾哈赤的部下也不敢這麽幹。

努爾哈赤心領神會,投桃報李。一方面不停地四處攻伐,擴張勢力範圍;另一方面,則相當誠懇地向帝國政府表達自己的謙卑恭順。有時,這種謙卑與恭順顯得特別可人疼。

譬如——

大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發生了中、朝、日三國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在本國內順風順水,於是,在自我感覺極佳的狀態下,發出了征服明朝,到亞洲大陸上走馬的宏願。他於當年五月登陸朝鮮,兩個月後,漢城與平壤相繼失陷。朝鮮國王奔向中、朝邊境城市義州,請求大明帝國予以援助。帝國表現得很有擔當,立即組織抗倭援朝大軍殺進朝鮮。此後,雙方互有勝負,各自死了不少人。

其間,發生了黃仁宇先生所說的“所有時代中最大的一次外交錯誤”——

大明帝國君臣認為自己是戰爭的勝利者,為了安撫戰敗者,在全然不知道日本還有一位天皇的情況下,派出使節前往日本,準備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豐臣秀吉則以為明朝使節是在自己的重大勝利面前屈服,前來求和或者求降的。結果,直到面對大明帝國皇帝陛下的冊文時,他才憤怒地發現,自己已經被置於失敗者的地位,必須承擔向中國皇帝納貢的義務,並保證絕不再對朝鮮進行侵略。而豐臣秀吉原來以為作為勝利者,自己最低可以分割朝鮮、接受一個朝鮮王子為人質,並使一個大明公主成為自己眾多妻妾中的一個呢。於是,被臣下稀裏糊塗蒙在鼓裏的中、日兩國最高決策者,只能調兵遣將,再打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