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解決“三農”問題 朱元璋的規矩有點多(第4/10頁)

據說,朱元璋曾經多次放聲大哭,起因都是因為於錦衣玉食之際,想起了父母吃糠咽菜的悲慘時日。陰歷九月十八是他的生日,按皇朝傳統,皇帝的生日是為萬壽節。照帝國儀禮制度,此日百官須在正殿舉行朝賀,逢皇帝心情舒暢,還可以大吃一頓。朱元璋連續十多年拒絕行此典禮。大約不完全出自矯情。

修建皇宮時,朱元璋下令將所有雕琢奇麗之設計全部取消,取莊重簡樸,少施彩繪。妃嬪住處的墻壁與屏風,全部畫上耕織圖;太子東宮畫朱元璋生平事跡圖;朱元璋自己起居辦公之殿堂內,則工筆大書歷代治平之典章格言。

宮廷內部的空地上,不建亭台樓閣,不治山水花木,大多辟為園圃,栽種應時蔬菜。朱元璋自己時常流連於此,看人們澆水施肥,鋤草捉蟲。有記載說,朱元璋的餐桌上多用蔬菜,飯菜種類不多,甚少飲酒。與他後世子孫一年一個人的夥食費,便相當於今日數千萬元以上人民幣的情形頗多不同。

登基稱帝前不久,朱元璋曾帶太子朱標來到南京郊外農民家中的茅草棚屋,讓這個未來的接班人觀察體會他們的生活,並告誡曰:“農民四季勞苦,粗衣惡食,國家之錢糧全靠他們供給。你要記住君主的責任,不可陷他們於饑寒。否則,於心何忍?”

溫飽思淫欲。朱元璋好色,故事也不少,有時表現得狠毒而且惡劣。奈何筆者沒有滿足窺私欲的義務,故此按下不表。總體看,他的後宮大致平靜。此人身體健壯,生理正常,因此,一口氣生下四十二個龍子鳳女。在數量上,居於大明帝國十六個皇帝之首。高於唐高祖李淵的四十一個,低於唐明皇李隆基的五十九個,低於宋徽宗趙佶的六十五個,也低於康熙皇帝的五十五個。在我國的高產皇帝中,肯定可以位居前列。

朱元璋的勤於政務在中國帝王中應屬罕見。他高度熱愛那些枯燥繁瑣的行政事務,日復一日,樂此不疲,三十多年如一日,且不舍晝夜,從不覺乏味無聊。在三十一年時間裏,這位皇帝除非生病,基本堅持每天兩次上朝辦公。早朝的時間冬夏不同,但大體上是在早晨四點鐘前後就開始了。長年累月,寒冬酷暑,在沒有空調暖氣的古代,其辛苦可以想見。單是這股子勁頭本身,就實在可以成為許多當代科學研究的典型案例。

《明太祖實錄》和幾種明人筆記中記載說,朱元璋時常沉浸在帝國事務之中,不論吃飯還是睡覺,但凡想起一件事,立即便要拿筆紙記錄下來。若逢吃飯時,他通常將這些紙條別在衣服上。故而,他的衣服上常常會別著許多紙條,心情好時,他會戲稱此衣為鶉衣,即破爛衣之意。

有一件常被人們引用的故事,說明了這皇帝當得有多煩——

有一天,朱元璋心煩意亂。原因是天降災異,他詔求直言,就是希望大家坦率地給他提意見。有一位文臣上的折子足有一寸厚,朱元璋命人讀給自己聽,結果,讀了一個多時辰,也就是現在的三個小時左右,還不知這位文臣想說什麽。命人一數字數,已是一萬六千三百多字。朱元璋急火攻心,命人將此文臣急急召來,按在地上痛打了一頓。次日夜裏,他又想起這個折子,便命人再讀,直到一萬六千五百字之後,此人要說的五件大事才漸露端倪。據說,這五件事有四件都頗有見地,共用了五百字予以表述。朱元璋長嘆一聲,說出了那句評價中國知識分子的千古名言:“這些酸秀才,就像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據說,第二天早朝,他還為此向那位被臭打的文臣道了歉。

朱元璋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務俾農盡力畎畝,士篤於仁義,商賈以通有無,工技專於藝業。”翻譯成今天的語言就是:務必要讓農民盡心盡力地耕種土地,文人士大夫全心全意地奉行仁義道德,商人好好做買賣流通貨物,工匠專心致志地提高自己的技藝。

粗粗看去,這種將國民劃分成士、農、工、商四個等級,令他們“各安其生”的理念毫無新鮮之處,在中國至少已經通行了兩千年。然而,在具體實施中,朱元璋將自己對此的理解與理想灌注其中,再用戰爭年代形成的自信、威望與如今帝王的權勢予以強力推行,事情立即呈現出全然不同的面貌,其影響,令此後六百年間的中國具有了大不同於以往世代的特色。

我們知道,重農抑商、崇本抑末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治國之道,今天人們不停談到的“三農”問題——農村、農業、農民,則早就是我國歷朝歷代國家治理中的重中之重。至於“無農不穩”、“有糧不慌”之類的治國智慧,根本就是普通的生活常識。朱元璋在上述問題上均曾作出過極其富有創意的發揮。這些發揮,許多都稱得上前無古人。其別出心裁之處,著實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