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嶽飛之死與暴力均衡(第3/5頁)

趙構當然想收復失地。他未必像趙匡胤那樣善於“將兵”,但他一度以劉邦為榜樣,希望自己成為善於“將將”——統帥眾將——的皇帝。淮西兵變似乎潑了他一瓢冷水。如果他發現自己缺乏劉邦式的雄才大略,自然也不該懷抱收復失地的宏圖大志。再說,劉邦的雄才大略其實也不可靠。當年蒯通勸韓信反叛,形成三分天下之勢,韓信表示不忍心,這才成就了劉邦的統一大業。後來韓信又後悔不聽蒯通的勸告。假如韓信的良心當時稍弱幾分,劉邦便不會有善於“將將”的聲譽,也未必能夠完成統一大業。可見,把統一大業建立在某人的良心之上,這是風險極高的賭博。劉邦僥幸賭贏了一把,隨後罷黜王侯,大殺功臣。趙構不想賭,不求僥幸,並不意味著頭腦糊塗或道德敗壞。

真要收復失地,還會遭遇一個難題:金國扣押著趙構的長兄,前任皇帝宋欽宗。這是一張王牌。試想,金國若在南宋旁邊建立一個國家,扶宋欽宗或他的兒子為帝,就像他們扶植劉豫建立齊國一樣,天下會出現什麽局面?宋徽宗之長子,趙構之長兄,本人又是前任皇帝,競爭者的合法性如此之強,南宋恐怕將成為強磁鐵旁邊的一網兜鐵釘。不得志的人,堅持傳統道德的人,企圖獲得更高待遇的人,都是潛在的倒戈者。那將是趙構的噩夢。事實上,就在皇帝和禦史張戒討論兵權分聚的時候,“金人欲立淵聖(宋欽宗)於南京”的說法已經開始流傳。《宋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二說,傳言“以和定而止”。如果南宋沒有及時與金國議和,如果以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沒有占上風,趙構可能碰上大麻煩。

其實,別說金國扶植宋欽宗建立政權,只要把趙構的這位大哥送回來,從趙構的角度說,威脅之大已經不亞於冒出一個敵國。數百年後的明朝,蒙古人就把俘獲的明英宗送回來了,不久就發生了英宗復辟。歷史事實表明,前任皇帝政變相當容易,就像鬧一場家庭糾紛。

總之,對手有許多王牌,而且本來就很強大。自己則有很多弱點。要扭轉這種基本局勢,需要過人的勇氣和才幹。

當趙構企圖收復失地的時候,他答應給嶽飛更大的權力,更多的兵力,也就是說,他準備冒“太阿倒持”或“尾大不掉”的更大風險。後來趙構改了主意,大概是發現收復失地的風險大到他承擔不起,或者說,收復失地的誘惑沒有大到值得賭命的程度。從邊際分析的角度看,收復失地的新增收益主要是榮耀和威勢,屬於錦上添花;新增成本卻是內外交織的致命危險,屬於雪中失炭。皇帝不願用雪中炭換取錦上花。那麽,在維持守勢的暴力均衡格局中,就無須建立超過金國的軍事力量。此意一定,嶽家軍的前途便暗淡下來。

關於這種計算,《宋史紀事本末》的作者說:“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趙構決心放棄中原了,就舍得殺嶽飛了。這是國際關系決定國內關系的觀點。李亞平揣摩趙構的心思,提出了國內關系決定國際關系的看法:“與其用朝廷的兵馬錢糧,養大功高蓋主、尾大不掉的武將,還不如與金國講和更劃算。”兩位作者的看法都有道理,但都缺少一個過渡環節或中間狀態:放棄中原,並不等於立即殺嶽飛;殺掉嶽飛,並不能保證金國講和,更不能保證金國遵守和約。嶽飛暫時還是有用的,所以嶽飛還會活幾年。

紹興八年(1138)歲末,宋金兩國議和成功。前邊提到,這年二月趙構曾經拒絕擴大嶽飛的權力,但五月又拒絕削弱嶽飛,不敢自毀長城。現在兩國簽定了和約,是否意味著內憂大於外患了?為時尚早。首先,和約所劃定的邊界尚未交割設防完畢。其次,兩國之間還沒有好好打一場,作為和約基礎的暴力均衡並未得到確認。盡管南宋對金國稱臣納貢,但金人總覺得便宜沒占夠,以兀術為代表的金國主戰派還想“贏者通吃”。敵人在磨刀,我們自然也要磨刀,自毀長城的條件並不成熟。

紹興十年(1140)夏歷五月,金國叛盟,四路大軍進攻南宋。都元帥兀術一路,在順昌(今阜陽)被劉锜以少勝多打敗。西邊的嶽家軍一路捷報,孤軍打到開封附近,苦戰得勝後奉詔班師。這一年,趙構對金國的實力有了清晰的判斷。趙構說,兀術雖然強大,卻專門以殺戮殘忍為能事,不顧人心向背,我知道他不會有什麽大作為了。

反過來,金國連連受挫,也逐漸認清了形勢。紹興十一年(1141)夏歷正月,金國再次南侵,三個月打了兩次大仗,一勝一負,嶽家軍並未參戰。盡管金強宋弱的局勢依舊,但誰也吃不掉誰的戰略均勢得到確認。主戰派兀術也有了講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