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九、吳佩孚淒涼蜀道(第3/3頁)

7月15日楊森諧妻子暨高級將領數十人,由防次萬縣乘兵艦直駛巫山迎吳夫婦,同乘艦溯江而上,入瞿唐峽,泊白帝城,至永安宮。楊對吳說:

“國民革命軍北伐必然成功,玉帥高風勁節,自放江湖,既不願屈居租界寄外人籬下,又不屑氣國際勢力,滋長內亂,不如通電各方及州中將領,表示光明磊落的態度,宣布入川純系遊歷性質,決不作政治活動,如此可釋川人的疑懼,又示天下以坦誠。”

吳佩孚對楊森這第二位患難知己(第一位患難知己是趙恒惕),有一種特別感情,加上他今天自身的潦倒,他欣然接受楊的建議。

吳佩孚接受楊森的勸告,乃發表號電,這是吳失敗後一封著名的不聞理亂,表明心跡的電報,電雲:

“萬縣楊惠弟鑒:舉世滔滔,亂靡有屆,欲資遊憩,名勝為宜。因念蜀中山水,半屬舊遊,而蜀中將士又皆舊雨,業於號日間道抵夔,暫憩此間,專事徜徉,不聞理亂。甫澄、積之、晉康、自幹、德祥、頌堯諸兄處及各師旅長等,乞弟為之道意。一俟秋涼,溯江而上,再續舊歡。特電奉達,即希注察。小兄吳佩孚。號。印”。

楊森即根據吳的號電,分電四川中各將領:

“特急。重慶劉總指揮甫公,賴軍長德祥兄,綏定劉督辦積公,成都劉軍長自幹兄,鄧軍長晉康弟,三台田軍長頌堯弟,暨各軍師旅團長諸兄鈞鑒:頃接吳玉老號日由夔來電雲雲。竊玉老自解除兵柄後,久已厭棄時事。此次挈眷到川,純系遊歷山水,並無政治作用。森擬俟其暫駐夔門稍事憩息後,或當送往西行。諸公均屬袍澤舊誼,當不讓弟獨為東道主也。楊森。養。印。”

盡管吳表示不聞理亂,可是那有攜帶五千隨從和兵馬遊山玩水的道理,所以吳的號電發出,楊森雖然為之呼應,但各方反應卻並不佳。中央對吳雖予以寬大待遇,不過責成楊森要把吳的武裝部隊解散,而川人則認為供應吳和他的家屬及少數隨從不成問題,卻不容以四川資財供養客軍。楊並不想繳吳的械,但事實上又非繳不可,想來想去只好以緊縮為由勸吳裁兵,一次不聽,再勸三勸,吳都不點頭,且忿然說:“當年擁兵數十萬,如今世衰事易,只留下五千老弱跟我東奔西走,我何忍解散他們!”

當吳在最潦倒落魄的時候,日本第一遣外艦隊總司令荒城二郎少將,海軍駐滬特務機關長佐藤秀大佐率將佐十五六人由宜昌乘小型艦到白帝城,專誠拜訪落魄的吳大帥,表示(一)願供給私人借款100萬,(二)願贈步槍10萬支,小炮500門,機關槍2000挺連同彈藥,由小型艦艇運來白帝城。這對於有意東山再起的人自然是一個大誘惑。可是對吳佩孚這位硬漢,則毫不發生作用。

吳義正詞嚴地對日本人說:“過去我有槍不止十萬,有錢不止百萬,尚且一敗塗地,可見成敗是不在於槍炮和金錢,我如果願意借外債,引外援,何必待到今日。中國事應該由中國人自了。貴國貴官的盛意我是不會承受的”。

吳佩孚這次入川,艱苦萬分,真是九死一生,對於一位百戰老將,還沒有什麽,可是他的夫人張氏,卻印象恐怖;尤其是張其锽之死,以及偷渡襄河的槍戰,當時張氏即有投襄河自盡之意,經吳佩孚百般勸阻,好說歹說,其意始解。此後跋涉窮鄉僻壤,吳雖泰然,但有內顧之憂,張氏夫人曾一再向吳表示,受不了這種擔驚駭怕的日子,縱不求死,但願削發為尼。且勸吳從此下野,不問世事,入名山為僧以保余年,淚隨聲下,吳亦為之動容。吳的感慨可從他兩句詩中道出:“生死兩難悲末路,夫妻垂老泣牛衣。”這兩殘句,未見全詩,大約因為詞句太過悲慘,故意不留。另有入蜀詩一首,亦道出英雄末路之哀,詩曰:

曾統貔貅百萬兵,時衰蜀道苦長征,疏狂竟誤英雄業,患難偏增伉儷情;楚帳悲歌騅不逝,巫雲淒咽雁孤鳴,匈奴未滅家何在!望斷秋風白帝城。

還有《白帝城懷古》一首:

落日荒城剩野蒿,參天古木樹旗旄。君臣遇合歡魚水,禪術分明非俊豪。祚運只教歸在漢,河山那肯署為曹。江聲不盡英雄恨,流到瞿塘浪湧高。

吳自覺在白帝城易惹各方注目,為了解除東道主的困難,甚盼移居萬縣,可是楊森不以為然,因楊自己駐節萬縣,吳來了,自己很難處。

17年初,楊同意吳移居大竹,吳遂西行經萬縣,受到楊森的盛大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