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學潮結合政潮(第4/4頁)

日本政府也感到中國反日民氣的激昂,乃由外務省通知中國駐日代理公使莊景珂,就日本對山東問題的立場加以說明,希圖用這番偽裝的和善來緩和反日空氣,這個文件略雲:

“觀日本與中國之關系,中國官民中,往往對於日本之真意,深懷疑慮,且有誤信日本此次於交還膠州灣德國租借地於中國之既定方針,將有變更之圖。余聞之甚出意外,且深為遺憾。近如牧野男爵,為關於山東問題,說明日本之地位,曾發表其聲明於新聞紙上。余於此確認此項之聲明,即日本於所口約者,嚴正確守山東青島連同中國主權,均須交還中國。而中日兩國,為增進相互利益所締結之一切協定,亦當然誠實遵行。其中國因參戰結果,由聯合國商得之團匪賠償金之停付,關稅切實值百抽五之加增,……日本對於此等事項,無不欣然維持中國正當之希望……。”

學潮和政潮,激怒了北京真正的主人段祺瑞。他發動潛力,壓迫北京政府撤換了鎮壓學生運動態度緩和的步軍統領李長泰,而代之以號稱“屠夫”的王懷慶。段黨本擬改組京畿警備總司令部為京師衛戍總督署,擴大其職權,節制北京軍警,施行長期戒嚴,但因外交團方面頗不謂然而作罷。

其實,北京早就一直是在軍事控制下,報紙和郵電都受到嚴格檢查,學生行動受到嚴密的監視,北京學聯的電報發不出去,只得派人送到天津拍發。

5月24日北京《益世報》被查封,《晨報》、《國民公報》被監視,《國民公報》新聞版面開了兩個“天窗”。上海各報駐北京的記者發給上海有關時局的專電也被檢查員刪改和扣壓,因此上海各報所登北京消息就支離破碎,語意不全。北京學生所辦的《五月七日》刊被封禁,編者被逮捕,承印的文益印刷局被勒令停止。25日北大舉行商學懇親會,突然跑進軍警200余人,強迫他們解散,並捕去學生六人。所以這時的北京,雖沒有實行戒嚴,但實際情況和戒嚴沒有什麽分別。

由於軍警和馬隊經常在北京街上巡邏,學生演講隊遂時時遭到阻止,所攜旗幟和傳單也被奪去,因此演講隊的學生們遂化裝成國貨販賣員,三三兩兩地秘密出發,在軍警不注意的地方進行反日宣傳。

5月25日北京政府下令禁止人民集會遊行和散發傳單:

“近日京師及外省各處,輒有集眾遊行演說,散布傳單情事。始因青島問題,發為激切言論,繼則群言泛濫,多軼範圍,而不逞之徒,復借端構煽,淆惑人心,於地方治安,關系至钜。值此時局艱屯,國家為重,政府責任所在,對內則應悉心保衛,以期維持公共安寧;對外尤宜先事預防,不使發生紛擾。著責成京外該管文武長官,剴切曉諭,嚴密稽察。如再有前項情事,務當悉力制止。其不服制止者,應即依法逮辦,以遏亂萌。京師為首善之區,尤應注意,前已令飭該管長官等認真防弭,著即恪遵辦理。倘奉行不力,或有疏虞,職責攸歸,不能曲為寬假也。此令!”

學潮繼續擴大,遍及全國,各省當局都為學生這樣鬧法而深感不安,浙江當局異想天開地叫各校於5月28日提前放假,至於開學日期則由各校校長斟酌情勢自行規定。北京政府也仿效浙江辦法,可是被學生們拒絕。

由於全國性的抵制日貨運動,使日本深受打擊,日本駐華公使遂於5月22日提出嚴重抗議,日本政府且派軍艦多艘,集中秦皇島和福州海面示威。北京政府倍感左右受逼,為了敷衍日本,遂再度下令各省取締排斥日貨運動,內稱:“中日邦交素敦睦誼,各地方對日商不得歧視,倘有甘為擾亂者,自應嚴懲以篤邦交。”然而北京政府的命令,只收到相反的結果。

為了避免引起日本有所借口,25日北京學聯發出通告,學生進行演講,不應仇視日本人,對日本人的生命財產,必須加意保護,即使有日本人前來挑釁,也只好退讓,尤其防備日本人偽裝故意縱火,陰謀嫁禍,作為侵略中國的借口。

5月下旬,段祺瑞公然通電主張簽字巴黎和約。6月1日北京政府正式下令宣示青島問題,並為曹章陸三個親日派辯護。令雲:

“國步艱難,外交至重,一切國際待遇,當悉準於公法。京外各處,散布傳單,集眾演說,前經明令申禁,此等舉動,悉由青島問題而起,而群情激切,乃有嫉視日人,抵制日貨之宣言,外損邦交,內隳威信,殊堪慨喟。抑知青島問題,固肇始於前清光緒年間,德國借口曹州教案,始而強力占據,繼乃訂約租借。歐戰開始,英日軍隊,攻占青島,其時我國,尚未加入戰團,猶賴多方磋議,得以縮小戰區,聲明還付。迨民國四年,發生中日交涉,我政府悉力堅持,至最後通諜,始與訂立新約,於是有交還膠澳之換文。至濟順高徐借款合同,與青島交涉,截然兩事,該合同規定線路,得以協議變更,又有撤退日軍,撤廢民政署之互換條件,其非認許繼續德國權利,顯然可見。曹汝霖叠任外交財政,陸宗輿、章宗祥等,先後任駐日公使,各能盡維持補救之力,案牘具在,無難復按。在國人不明真相,致滋誤會,無足深責。惟值人心浮動,不逞之徒,易於煽惑,自應剴切宣示,俾釋群疑。凡我國人,須知外交繁重,責在當局,政府於此中利害,熟思審處,視國人為尤切,在國人惟當持以鎮靜,勿事驚疑。倘舉動稍涉矜張,轉恐貽患國家,適乖本旨,所有關於保衛治安事項,京外各該長官,自應遵照叠次明令,切實辦理,仍著隨時曉導,鹹使周知!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