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學潮結合政潮(第3/4頁)

5月13日就是上海和會破裂的一天,徐世昌無心處理學潮,岌岌惶惶地通電北方各省軍閥,歷述時局危殆情形,請大家表示點意見。他本希望大家能共體時艱,相忍相讓,支持他達成和談順利的願望。不料段祺瑞竟提出堅決拒絕南方代表的八項條件,撤回北方代表,終止和平談判。14日徐邀請段與全體閣員,安福會的兩院議長在總統府舉行緊急會議,討論外交、和會與學潮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徐世昌和段祺瑞兩巨頭間距離極大。於是徐世昌施出他的一貫老作法,兩面光、兩面圓的辦法。關於學潮問題,當天發表命令挽留蔡元培校長以安學生之心。也挽留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以安段的心。同時下令誥誡學生不得糾眾滋事,如果不服彈壓,即當“查明斥革,依法逮懲”。對於上海和會,決定拒絕南方的八條件,不過也不撤回北方代表。

段系對於徐世昌這種做法大為不滿,因此對徐大施壓力。於是第二天,15日北京政府批準了出席上海和會的北方代表辭職,並罷免傅增湘的教育總長,而由教育次長袁希濤代理部務。同時對於上海和談破裂,發表一道命令:

“國步多艱,民生為重,和平統一,實今日救國之要圖。本大總統就任以來,屢經殫心商洽,始有上海會議之舉。其間群言嘵雜,而政府持以毅力,喻以肫誠,所期早日觀成,稍慰海內喁喁之望。近據總代表朱啟鈐等電稱:‘唐紹儀等於十日提出條件八項,經正式會議,據理否認。唐紹儀等即聲明辭職,啟鈐力陳國家危迫情形,敦勸其從容協商,未能容納,會議已成停頓,無從應付進行,實負委任,謹引咎辭職’等語。所提條件,外則牽涉邦交,內則動搖國本,法理既多抵觸,事實徒益糾紛,顯失國人想望統一之同情,殊非彼此促進和平之本旨。除由政府剴切電商,撤回條議,續開會議外,因思滬議成立之初,幾經挫折,嘵音喑口,前事未忘,既由艱難擘畫而來,各有黽勉維持之責。在彼務為一偏之論,罔恤世棼,而政府毅力肫誠,始終如一,斷不欲和平曙光,由茲中絕,尤不使兵爭慘黷,再見國中。用以至誠惻怛之意,昭示於我國人,須知均屬中華,本無畛域,艱危夙共,休戚與同。苟一日未底和平,則政治無法推行,人民益滋耗斁。甚至橫流不息,坐召淪胥,責有攸歸,悔將奚及?所望周行群彥,戮力同心,振導和平,促成統一。若一方所持成見,終戾事情,則輿論自有至公,非當局不能容納。若彼此同以國家為重,凡籌慮所及,務期於法理有合,事實可行,則政府自必一秉夙誠,力圖斡濟,來軫方遒,泯棼何極!凡我國人,其共喻斯旨,勉策厥成焉!此令。”

由於同情學生運動的教育總長傅增湘被罷免,改由次長袁希濤代理部務,北京學生遂再啟學潮,5月19日,北京學聯宣布中等以上學校全體罷課以示抗議。同時發表罷課宣言,列舉三個失望和六項願望。三個失望是:(一)上海和談破裂後,北京政府準備簽字巴黎和約;(二)北京政府竟罷免傅增湘而挽留曹、章、陸;(三)采用武力鎮壓學生運動,而對留日學生被毆被捕置之不理。六項願望是:(一)拒簽和約;(二)懲辦賣國賊;(三)恢復上海和談;(四)挽留傅增湘、蔡元培;(五)撤除對學生的警戒;(六)對日本政府提出抗議,要求釋放中國留學生,懲辦行兇的日警。

罷課之外,同時決定利用罷課期間采取積極行動:(一)組織學生救魯義勇隊,采取自願原則報名參加,然後集中施行軍事訓練,以備援救山東;(二)推行各校平民教育演講團;(三)各校分組十人團維持秩序;(四)各校學生抽出一定時間研究經濟問題。

罷課的浪潮蔓延到上海,5月26日,上海中等以上學校響應罷課。隨後杭州、太原等地學生也都卷入罷課高潮。於是上海碼頭工人首先拒絕裝卸日貨,上海各報拒登日商廣告,先施、永安等大百貨公司拒售日貨。

北京政府感到事態嚴重,於是國務院就巴黎和會問題分電各省:

“(前略)……嗣因日人一再抗議,協商方面,極力調停,先決議由五國暫收,又改為由日本以完全主權,歸還中國,但得繼續一部分之經濟權,及特別居留地。政府以本旨未達,正在躊躇審議,近得陸使來電謂:‘美國以日人抗爭,英深瞻顧,恐和會因之破裂,勸我審察,交還中國一語,亦未能加入條文’但和約正文,陸使亦未閱及,尚俟續電,此事國人甚為注重,既未達最初目的,乃並無交還中國之規定,吾國斷難承認。但若竟不簽字,則於協商及國際聯盟,種種關系,亦不無影響,故簽字與否,頗難決定。本日召集兩院議員,開談話會,僉以權衡利害,斷難簽字為辭。……討論結果,眾論一致,現擬以此問題,正式提交國會,一面電囑陸使暫緩簽字。……國人亦當共體斯意,勿再借口外交,有所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