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第二次革命(第4/4頁)

孫中山偕胡漢民抵台後,張繼、馬君武亦隨後趕至。這時各地的討袁軍都相繼失敗,孫乃轉去日本,不料袁已要求日本拒絕孫上岸,幸孫得船長的掩護,以及國民黨在日本的負責同志丁懷瑾(石僧)的布置,日本友人萱野長知的協助,才得在神戶秘密登岸。這時隨侍孫在神戶的是胡漢民和廖仲愷,丁懷瑾則往來東京、神戶各地,對外連絡。

9月6日北京總檢察廳秉袁世凱命下令通緝二次革命首要,以黃興、陳其美、鈕永建、何海鳴、岑春煊五人為寧滬倡亂首魁,其余孫中山、張繼、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陳炯明亦在通緝之列。不久,黃興、陳其美、居正、戴傳賢、邵元沖、鄧鏗、田桐等亦先後亡命至日本。

民國2年的討袁之役(又稱為癸醜之役、贛寧之役、湖口之役和二次革命),可惜是曇花一現,它是民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南北戰爭。這一次戰爭的結果使得北洋軍源源進入南方各省,除了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省外,其他南方各省都成為了北洋軍及其附屬軍的征服地,袁家天下已囊括了全國十分之九。至於桂、黔、滇、川四省為什麽沒有給北洋軍侵入,一來是這四省的都督都不是屬於國民黨系,二來是這四省地處偏遠,袁覺得鞭長莫及。由於地盤擴大,北洋軍既要鎮攝北方,又要占領新奪到的南方各省,當然感到兵力不敷分配,於是乃大舉擴充,從此北洋軍的番號便越來越多了。

袁在對南方用兵過程中,在用人問題上充分表露出無制度,無標準,完全是家天下作風,既派劉冠雄為南洋巡閱使(他所指的南洋是江浙一帶),又派雷震春為長江查辦使;既派馮國璋為江淮宣撫使,又派張勛為江北鎮撫使,還有一個江北檢討使蔣雁行;既派段芝貴為江西宣撫使,還有一個連職名也相同的趙惟熙;至於湖南,就派了三個查辦使:曹錕、湯薌銘和郭人漳,又派了兩個檢查使:張學濟和朱樹藩。這一幅多采多姿的升官圖,據說連袁自己也記不清楚總共發表了多少官職。真是五花八門,疊床架屋,在袁來說是羈糜天下英雄,網羅人才的手段。

不要說有官無職的空頭銜如此,就是有官有職的情形也是亂得一塌糊塗,有些省既有都督,又有護軍使,有些省有護軍使或鎮守使卻無都督,有些省以文人為都督,卻以武人為民政長,有些省則以武人兼軍民兩長。

但是,主要的安排卻沒有含糊,從民國2年7月到12月,袁先後任命了倪嗣沖為安徽都督,鄭汝成為上海鎮守使,龍濟光為廣東都督,李純為江西都督,張勛為江蘇都督,湯薌銘為湖南都督,段祺瑞為湖北都督,劉冠雄為福建都督。此外,又派北洋軍第四師師長楊善德駐松江以扼浙江的咽喉,第卅九混成旅旅長伍禎祥駐長沙,第三師師長曹錦駐嶽州以扼湖南的咽喉。

國民黨第二次革命失敗,對於中華民國的影響是極大的,因為袁世凱的勝利鼓勵了他獨裁稱帝的野心,使中華民國民主事業,受到了致命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