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一、軍心搖動(第3/3頁)

清廷在接到段祺瑞等前線將領所發的通電後,為了緩和及安撫,乃由內閣復電,一面深許各將領的“忠君愛國至誠”、一面仍覺得“改變國體,事關重大,非付之國民公決,不足以昭慎重。”其實這時隆裕太後已毅然決然付袁以決定大計之權,不過二三近支王公仍多方留難,所以段等的通電發出後一個星期,清帝退位之詔仍未頒布。

民國元年2月4日,段祺瑞、王占元、何豐林、李純、王金鑄、鮑貴卿、李厚基、馬繼增、周符麟九人發出逼退的第二電,專向少數王公說話,措詞更為激烈,並以即將率全軍北上相恫嚇。電曰:

“近支王公、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鈞鑒: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叠次阻撓,以致因旨不頒,萬民受困。現在全局危迫,四面楚歌,穎州則淪陷於革軍,徐州則小勝而大敗;革艦由奉天中立地登岸,日人則許之;登州黃縣獨立之影響,蔓延於全魯;而且京津兩地,暗殺之黨林立,稍疏防範,禍變即生,是陷九廟兩宮於危險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三年以來,皇族之敗壞大局,罪難發數,事至今日,乃並皇太後皇上欲求一安富尊榮之典,四萬萬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允,祖宗有知,能不痛乎?蓋國體一日不決,則百姓之困兵燹凍餓死於非命者,日何啻數萬?瑞等不忍宇內有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鑒之。揮淚登車,昧死上達,諸代奏。

2月6日當袁世凱召集各王公大臣,把這個電文交給他們傳觀時,各親貴均相顧失色,他們手足無措,戰戰兢兢,明知這是袁世凱的威脅手段,可是良弼之死屍骨未寒,如果袁真翻臉,段兵真的北上,則優待條件都不可得了。於是就在這次會議上擬就贊成共和的長電一通。

在這期間,北方的革命志士仍堅決主張把革命行動在北方貫徹,也反對利用袁世凱推倒清廷。2月6日晚間,北京有同志打電話到天津,報告清政府已決定於2月10日退位。這個消息使天津方面的革命同志感到非常失望,他們認為用妥協換來的和平是虛偽的和平,袁世凱一日不除,民主共和制度便一日得不到保障。2月7日清晨就有北方革命協會會員易宣、阮琴風不肯接受同志們的勸阻,由天津到唐山,想赴錦州作最後的奮鬥,不幸他們到了唐山,蹤跡就被暴露,追蹤的偵探向他們開槍,互相槍擊中,這些志士都壯烈犧牲了。

袁為了壓制北方的革命活動,在清室宣布退位後,乃給汪兆銘廿萬元,叫他到天津解散所有革命機構。汪在2月21日到天津,在北洋醫學堂召集北方各黨團舉行聯席會議,宣布各小黨一律解散。參加各黨派的成員,除同盟會外,一律資遣回籍。這一措施激起了各黨團的公憤,有人把灤州殉難七烈士的棺材擡出來陳列於天津車站,以反對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