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列強逐鹿朝鮮(第3/3頁)

對於在朝鮮所發生的中日糾紛,清廷上下都很激動,愚昧的清廷朝野面對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進步竟是茫無所知。大家覺得若幹年來受夠了英法等國的欺淩,一股怨氣無處發泄,如今還要受東洋小鬼的氣,實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當時主張對日強硬,對日宣戰的呼聲高達沸點了。

了解當時清軍無法和日軍一戰的,只有李鴻章。李鴻章自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襲台灣起,就主張以日本為假想敵擴充海軍。光緒十四年(1888年)開始,海軍經費就被挪用來修建頤和園,以作西太後晚年休憩遊樂之地,海軍從此即未添置新艦。中日甲午之戰爆發前六個月(1894年2月),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請求改裝鐵甲船鎮遠與定遠上的大炮,需銀61.3萬兩,可是海軍衙門一文不名。這年四月李鴻章主持海軍大校閱,發現中國的海軍全無新艦,既無法和英美法俄的海軍比,也無法和蕞爾小邦的日本比。對日作戰需要海軍,海軍既然如此,怎能宣戰呢?

當清廷對日本和戰的爭論還未一致,日軍已大舉進駐朝鮮了,袁世凱一再向李鴻章請示方策,李鴻章所能指示的也只是命袁謹守崗位,引據條約促日本撤兵。除了這樣指示而外,毫無實際支援。可是彌漫整個中國的,是一片戰爭的呼聲,因此袁世凱致電北洋大臣,他坦直地說:“倘若朝廷決定對日作戰,則請先撤回在韓的使署人員,世凱以一身報國,無所恇畏,但恐有辱使命,有損國威。”

袁世凱這時的處境的確很艱難,因為東學黨人對袁不好,認為袁幫助韓政府對東學黨強施壓力,主張用兵,所以在東學黨高漲的時候,一部分黨人竟想暗殺袁世凱,使得袁在這一期間不敢出使館大門一步,使館等於被禁困,柴米油鹽都很缺乏,許多職員看見情勢不佳,都托故潛遁。等到日兵大舉入韓,東學黨雖已斂跡,可是朝鮮的親日派擁大院君出場,朝鮮的親日派當然是反袁的。大院君不忘舊仇——當年壬午之亂,袁助吳長慶捕捉大院君送至保定一段住事,因之恨袁入骨。而日本巴不得利用朝鮮人把袁除掉。迨日兵進占朝鮮京城後,遂公然派兵架大炮於袁世凱的使署前,炮口指著使署,於是朝鮮京城內外謠言紛起,人心惶惶。

袁被困在朝鮮使署,幸得他在朝鮮所娶的第三姨太閔氏力予照應。袁在家鄉已娶元配於氏,其後又在陳州討過一位二姨太,在朝鮮時期,由唐紹儀的介紹,娶了這位朝鮮佳麗閔氏。這位閔氏夫人得侍清朝的欽差大臣,自也滿心樂意。當東學黨起義,袁處境危難,心情也十分惡劣;由於袁少年得志,在朝鮮一帆風順,一旦遇到逆境,實在很煩惱。閔氏夫人侍袁體貼照料,尤其因她是朝鮮女子,出入使署不受人注意,所以袁對外的連絡便多借助這位如夫人了。

袁的處境不知是李鴻章不知道,抑或李鴻章不關心,當中日兩國已面臨最嚴重的關頭,加上朝鮮親日派和大院君宣稱要砍袁的腦袋的時候,李鴻章仍舊對袁的進退不作決定,袁雖多次電請北洋指示進退,亦沒有結果。這時袁乃求助於張佩綸,張正在天津,乃把袁的處境詳詳細細地報告李鴻章,李這才決定電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要召袁世凱下旗歸國。

清廷根據一項事實召袁返國——那是由於日軍進占朝鮮京城後,親日派在日軍支持下進據王宮,脅迫朝鮮國王發表一項聲明:不承認朝鮮是大清的屬國,宣布朝鮮已獨立自主,廢除中朝之間的一切條約。

袁世凱在光緒廿年(1894年)六月十五日下旗歸國,離開曾得意了12年的朝鮮。他的職務由唐紹儀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