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腓特烈二世與諾曼的遲暮(第4/4頁)

但不幸的是,新教皇英諾森四世(Innocent Ⅳ)比前任更加頑固。腓特烈二世試圖將他逐出羅馬,但英諾森四世逃到熱那亞,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宣布罷免腓特烈二世。德皇派出一支部隊向北進軍,但在帕爾馬遭到潰敗。過去這樣的挫折基本上無足輕重,但54歲的德皇開始感受到連續征戰的壓力。不久後他的次子被俘,另一個兒子遭到殺害,帶來雙重打擊,令他性情大變。他變得極其猶豫不決;上一秒他還說要攻擊教皇的大本營,但下一秒就想溫順地投降。公元1250年,他終於放棄了一切,穿上了基督僧侶的鬥篷。當年12月13日,腓特烈二世去世。他的遺體被運送到巴勒莫,安放在板巖石棺中,與祖父羅傑二世並排安息。

腓特烈二世在世時便是毀譽參半的人物,去世之後也是如此。英諾森四世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後,高興地表示“讓天堂歡愉、大地喜悅;因為他的死,強大的上帝不再用雷雨閃電威脅我們,而是帶來清新的微風和潤物的雨珠”。但丁也同意腓特烈二世帶來了無盡的戰爭,在《神曲》中安排他進入地獄最底層城市狄斯(Dis)中,與其他異教徒同處一個墓室。無論走到哪裏,他似乎都會挑動周圍人的敏感神經。他妻妾成群,為基督教世界所不齒,而從個人外表和熱愛奢華方面來說,他完全是一個東方人。

但對其他人而言,他真的是世界的奇跡,是那個時代最博學、最有為、最有魅力的人物。他還在世的時候,便被冠以不少傳奇人物的稱譽。他是偉大的皇帝,宣布最後的審判,重建聖墓教堂,沖破羅馬的封鎖,建立自由的國家。當他在為之奮鬥的過程中去世時,一般人都不相信他已經離開人世。德意志人聲稱他只是在基夫豪塞爾山(Kyffhäuser Mountain)下安睡,待到烏鴉聚集的那天,他就會歸來,重塑帝國昔日的榮光。

然而,事實上腓特烈二世稱不上德意志國家英雄。他在巴勒莫的時間超過了在美因茨或亞琛,他拋棄德意志純粹是為了謀取更大的個人權力。某種程度上他是諾曼西西裏王國晚期的縮影,毫無保留、獨立自主,但最終遭到忽視。他在世的時候,英王約翰於公元1215年簽署了《大憲章》(Magna Carta),依法朝著現代民主跨出了不朽而偉大的一步。盡管腓特烈二世帶來了成文憲法的概念,這在他去世500年後成為一切民主改革的基礎,但這個貢獻也隨著《大憲章》的出現而很大程度上被人遺忘。

如果說腓特烈二世的統治是西西裏末日輝煌的小陽春,那麽西西裏的嚴冬隨後迅速來臨。他去世16年後,安茹的查理(Charles of Anjou)入侵西西裏島,殺死了腓特烈二世的兒子和孫子,終結了霍亨斯陶芬家族55,即羅傑二世的家族。西西裏王國仍保持其領土完整,先後被不同的歐洲君主所統治,直至19世紀。但西西裏再也沒有遇到本地的君主;而在其統治者眼中,西西裏不過是一個次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