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第2/3頁)

戈德溫攜帶大部分個人財富,循著唯一可行的路線逃離了英格蘭,彼時他擁有的財富幾乎可與國王匹敵。盡管遭受挫折,這位伯爵仍有不少有利條件。國王也許一時勢頭正盛,但不會持久,而戈德溫還有強大的盟友,正在國內調解沖突。

然而,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國王本人。愛德華向來不善於挑起沖突。他經常憤怒,但之後會變得溫和,通常會原諒所有人。他過於懦弱,經常讓步;戈德溫遲早會卷土重來。

事實證明,戈德溫的流亡生涯只持續了一年。他在佛蘭德斯避難的同時,幹練的兒子哈羅德來到愛爾蘭的家族領地,尋求額外支持。隨後他們二人共同返回英格蘭,一登上海岸便受到英雄般的歡迎。諾曼人的宮廷影響力令民眾的不滿情緒再次升溫,人們紛紛投到戈德溫的旗下。雙方再次集結軍隊,戈德溫高聲宣示自己的清白,但這一次聲勢可不在國王這邊。他的召喚大多遭到無視,顯然他不得不對伯爵妥協了。

戈德溫交出一子一孫作為人質,並再次發誓自己與阿爾弗雷德之死毫無關系。國王則極不情願地宣布恢復他的權位和榮譽。戈德溫大獲全勝,唯一美中不足之處便是人質的命運。他們被一位諾曼大主教保護起來,但由於宮廷中反法情緒的蔓延,這位主教帶著兩個男孩逃回諾曼底。威廉公爵俘獲了他們,旋即聲稱他們是被移交給自己的,體現了對他登上公爵之位的支持。然而,彼時威廉只是一個遙遠的威脅,因此並沒有得到多少重視。

這次最近的行動打擊了戈德溫,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在第二年的復活節宮廷活動中,他突然中風,喪失了行動能力,不久便去世了,時年60歲。18

幸運的是,戈德溫仍有四個兒子人在英格蘭。長子哈羅德迅速繼承了父親的權位。經過他的穩妥處理,宮廷的緊張局勢逐漸平息。新伯爵剛剛40歲出頭,身材高大,英俊瀟灑,更重要的是他太過年輕,不可能牽涉阿爾弗雷德之死。看起來他平易溫和,善於緩和眾人的情緒。根據一部關於他的生平傳記,他“能妥善地容忍矛盾,從不報復”——這一特質在任何時代的權貴身上都很少見。

哈羅德過於低調,不露聲色,無法像戈德溫那樣粗暴地支配國王。相反,他似乎利用自己巨大的領導魅力為愛德華頻繁的失態而道歉,安撫那些被冒犯的貴族和鄰邦,緩和國王憤怒的情緒,維護他的自尊。按照11世紀的標準,哈羅德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他收藏了一批馴鷹術書籍,可能通曉法語、挪威語、佛蘭德斯語、英語和一些拉丁語,在沃爾瑟姆(Waltham)建立並贊助了一所世俗大學。他周遊各地,甚至前往羅馬朝聖。據當時記載,他“態度過於警惕,一路穿過各種埋伏,奔向目的地”。

由於年事已高,愛德華將日常政務轉交哈羅德處理,自己則全心關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修建——這是他統治時期的一項宏大工程。哈羅德掌管國事的地位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可。他被稱作“subregulus”,意思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人們甚至稱他為“Dei Gratia Dux”(承上帝洪恩的公爵),這樣的稱呼通常只有皇室才能使用。事實證明,他是一位細心的總管,處理外交事務比愛德華更加有力,這主要歸功於他的鐵腕領導。與國王不同,他也是一位優秀的勇士,願意在必要的時候準備戰鬥。他在強大的威爾士邊境(Welsh Marches)19初試牛刀,英勇不凡,他的勁敵的首級被當作禮物獻給他,以求得和平。然而,和所有賢能統治者一樣,他知道暴力的局限性。如果可以,他總是更傾向於不流血的協商。哈羅德用非暴力手段平息了至少三起叛亂;這些都是他外交策略的成果。

到了公元1057年,“懺悔者”愛德華顯然不會育有子嗣了。出於個人意願或是生理缺陷,這位國王從未與戈德溫的女兒同房。有人認為,抗拒戈德溫的女兒是愛德華反抗他的一個小小嘗試,但導致的實際結果是國家要開始尋找王位繼承人了。他們發現皇室有一位男性親屬生活在匈牙利,於是派出一個代表團將他接回國。然而,此人抵達英格蘭不久便去世,只留下一個5歲的兒子埃德加。顯然,這個男孩過於年幼,無法繼承王位,但這一危機看似已經避免。愛德華只需要活到埃德加成年即可。

一切看起來都有條不紊,哈羅德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離開英格蘭,前往諾曼底。他這麽做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貝葉掛毯只顯示他不做任何解釋便登船離去。隨後,諾曼人宣稱他來諾曼底,是為了確認威廉是否要求登上王位;但英格蘭人則用同樣不太可能的一種解釋加以辯護:他出海捕魚,但因海風偏離了航向。但哈羅德可能性更大的動機則是要確認被囚禁在魯昂的兄弟和侄子是否獲釋。然而,不管目的是什麽,哈羅德的船只被迫登陸鄰邦蓬蒂厄(Ponthieu)。他被當地的伯爵俘虜並關進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