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鴻門宴

第一節 巧言令色 暗藏玄機

劉邦巧妙地利用和項伯訂立的兒女親家關系,欺騙項伯,並且通過項伯初步欺騙了項羽,讓項羽取消了第二天用軍事手段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這對劉邦集團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勝利。但是,項羽對劉邦的疑慮和惱怒並沒有完全解除。

而且,項伯也明確告訴劉邦,要他第二天一早到鴻門拜見項羽。那麽,在這場不可避免的會見中,在鴻門宴上,劉邦又會怎樣與項羽集團進行周旋呢?劉邦的這種巧妙周旋告訴了我們什麽呢?

解釋而非謝罪

第二天一早,劉邦帶領一百多位隨從來到鴻門,面見項羽。鴻門,是古地名,在今臨潼市東五公裏的鴻門堡村,是當時通往新豐的大道。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許多解讀《項羽本紀》的人都認為這個“謝曰”的“謝”是“謝罪”的意思。

我認為:這個“謝”絕對不能講成“謝罪”。“謝罪”是承認自己有罪,劉邦此時無論如何都不能承認自己有罪。這個“謝”就是“解釋”。劉邦對項羽的一番說辭,主要是對項羽進行解釋;他要通過解釋,將項羽對他的敵意說成是項羽對他的誤會。

劉邦的鴻門說辭非常高明,非常值得認真品味: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我與項王共同攻打秦軍,您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我都沒有料到我能先入關破秦,又在此處見到將軍。如今有小人挑撥離間,導致你我之間產生誤解。

要害細細品味

劉邦這段話的要害有三條:

第一,敘舊。

劉邦這番講話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是要極力模糊項羽的政治警覺,使項羽的政治認識仍然停留在共同反秦的歷史階段之中。因此,敘舊就成為劉邦最重要的手段。通過敘舊,劉邦想使項羽顧念當年並肩作戰的友情,不去思考秦王朝滅亡之後劉、項兩大集團關系的歷史性變化。結果證明,這種策略極為有效。

項羽本來在政治上就十分糊塗,劉邦這番話的目的就是使糊塗的項羽更加糊塗,以便利用項羽政治上的糊塗,避免與項羽在此時攤牌。

第二,逢迎。

經過張良的開導,劉邦已經完全了解引發項羽大怒的原因,是自己的行為刺傷了項羽的自尊與虛榮,關鍵又是自己比項羽先入關。因此,在鴻門見到項羽後,劉邦極力淡化自己首先入關滅秦的功勞,把自己費盡心機攻入關中,說成是“不自意”,是自己都沒想到,言外之意是我劉邦心中也認為是將軍您應該先入關。

這一點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項羽的自尊與虛榮。劉邦這一手其實就是拍馬屁,只是劉邦拍得非常高明,拍得項羽渾然不覺。這在拍馬屁之中應當是最高境界。

第三,化必然為偶然。

劉、項兩大集團的矛盾,是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必然性沖突,不是一般的偶然性沖突。

劉邦有意要淡化這種沖突的必然性,因此,他說是有小人挑撥離間,導致劉、項誤會。這明顯是化必然為偶然,化大為小,避重就輕。

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劉邦的這番鴻門說辭非常厲害。

而且,這段話出自劉邦之口,更是不容易。劉邦平時怎麽說話?那是張口“罵曰”,閉口“乃翁”(你老子)。《史記》中記述劉邦語言,最典型最常見的就是一個“罵”,似乎劉邦不罵人就不說話,說話就要罵人。《史記》中劉邦有三種身份,一是沛公,二是漢王,三是高祖;因此,《史記》寫劉邦說話,最多的是“沛公罵曰”“漢王罵曰”“高祖罵曰”。

但是,這個動輒“罵曰”的劉邦,此時對項羽卻是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句罵人話都沒有。可以說,對劉邦一生來說,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當然,這也說明劉邦說話完全可以不罵人。

劉邦權謀善變,項羽粗魯直爽,項羽自然不是劉邦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