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趙高之死(第4/5頁)

但是,他卻把子嬰的頭銜由“皇帝”換成了“秦王”。

趙高的權力至此已臻巔峰,但與此同時,他的一只腳也邁進了地獄之門。歷史從來都是這樣:上帝要他滅亡,一定先讓他瘋狂。當一個人瘋狂到極點,他也就走到了地獄的門口。

看看上面的五部曲,就是一首趙高亡秦的“鋼琴協奏曲”。

所以,後人評價秦朝速亡之時往往認為趙高是最重要的亡秦者。

第二種觀點,認為趙高是“亡秦報趙”的大功臣。

趙高是趙人,他對大秦帝國的速亡發揮了很大作用,所以,趙高是亡秦第一人。

唐人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

高本趙諸公子,痛其國為秦所滅,乃自宮以進,卒至殺秦子孫,亡其天下。

司馬貞認為,趙高是趙國公子,因為痛感趙國為秦所亡,所以,“自宮”而人秦,最終誅殺贏秦子孫,滅亡秦國。如果歷史真像司馬貞所說的那樣,那麽,趙高就是鄭國第二,為了報秦滅趙之仇而“自宮”,他豈不是趙國的大功臣嗎?

因此,後人談起劉邦亡秦,認為趙高的功勞在劉邦所有大臣之上。比如《詠趙高》一詩:

當年舉世欲誅秦,哪計為名與殺身。

先去扶蘇後胡亥,趙高功冠漢諸臣。

詩雲當年整個天下都想誅滅暴秦,甚至於沒有人計較代價與得失。可見,暴秦是多麽不得人心,滅秦又是何等艱難。但是,趙高先殺了扶蘇,再殺了胡亥,整個大秦帝國因為趙高的殺戮而轟然崩塌。以此看來,趙高的功勞遠遠勝過劉邦手下任何一位功臣。因為,誰也不可能取代趙高從內部瓦解大秦帝國的地位與作用。

又如《閱(古逸史)》一詩:

大賈滅贏憑女子,

留侯椎鐵荊卿匕,

奇謀與漢詎蕭曹?

不及秦宮一趙高。

詩說,呂不韋滅亡贏氏王朝靠的是趙姬,促使漢朝興起的不是劉邦手下的大功臣蕭何、曹參。張良的博浪沙刺秦,荊軻的秦廷刺秦,都趕不上趙高亂秦亡秦的功勞之大。

這兩首詩一致認為,趙高的一系列動作最終加速了大秦帝國滅亡的步伐。

客觀上講,這兩首詩講的確有道理。趙高從內部瓦解大秦帝國所發揮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不可能代替的。

但是,判斷趙高是否為功臣不能以趙高在大秦帝國滅亡中所發揮的客觀作用為標準。判斷一個人是功臣還是罪人是要具體分析的。最重要是看趙高所作所為的目的是什麽?

第一,從趙高亡秦的動機看。趙高亂秦、亡秦並非是為了報趙,而是為了個人的私欲。沙丘政變是亂秦、亡秦至為關鍵的第一步,趙高為什麽要發動沙丘政變呢?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

始皇至沙邱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時,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常從。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己也,因有賊心。

據此可知,趙高的亡秦賊心,一是想立胡亥為帝,二是怨恨蒙毅曾經審理過自己。

趙高的全部賭注都押在胡亥身上,只有胡亥即位,趙高才有出頭之日,才有被重用的機會。

趙高犯罪,蒙毅審理,判趙高死刑,由於秦始皇援之以手,趙高才得以幸免。所以,趙高對蒙毅恨之入骨。如果遺詔發出,扶蘇即位,一定會重用蒙恬、蒙毅兄弟。這樣,趙高報仇的機會就沒有了。所以,趙高敏銳地發現,秦始皇在未立皇後、太子的情況下病故於巡遊途中,而且,發給扶蘇的詔書在自己手中還沒有發出,這對趙高、對大秦帝國都是一次歷史性的時刻。

對趙高而言,如果篡改遺詔成功,胡亥登上皇帝寶座,自己的一生都將改寫,這個機會太難得了。如果失去這次機會,也許永遠不會有第二次了。

借此機會,不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且可以報復蒙毅、蒙恬兄弟。

正是出於這兩點,趙高利誘胡亥、脅迫李斯,成功發動沙丘政變。

看看趙高沙丘政變的動機,何曾有一點點為趙復仇之意?完全是為自己牟私利。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趙高是趙國人,趙國為秦所滅,就說趙高是“亡秦報趙”。因為,這種推論完全是一廂情願的主觀臆測,不見得是事實。

第二,從趙高執政的作為看。趙高發動政變成功後,既沒有為大秦帝國的長治久安著想,也沒有為天下蒼生著想。他的作為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不斷攫取權力,二是引誘縱容胡亥。

為了不斷攫取權力,趙高調唆秦二世殺蒙恬、蒙毅,殺秦始皇諸公子,殺李斯及諸重臣,最後發展到殺秦二世。趙高則從中車府令搖身一變成為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族滅李斯之後當上了中丞相,殺了秦二世之後甚至於想當皇帝。趙高的政治野心不斷膨脹,大秦帝國的中樞讓趙高變成了一個屠宰場。所以,秦朝速亡,趙高自然難辭其咎。當然,從另一面看,亡秦首功亦非趙高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