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李斯之死(第4/5頁)

李斯死後,秦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國事無論大小,一律取決於趙高。

趙高的目標至少是成為威震天下的權臣、重臣。李斯在位,趙高目的難逞,所以,不僅蒙毅、蒙恬兄弟在必誅之列,李斯也在必誅之列。但是,李斯直到趙高向自己開刀之時才發現趙高的陰謀,其時,李斯想通過以攻為守保全自己,但是為時已晚。

論政治才幹,趙高根本不能和李斯相提並論;論搞陰謀詭計,李斯遠不及趙高。趙高看出了秦始皇留下的政治漏洞,將胡亥、李斯一個個先後制服,實現了沙丘政變,最終又設計殺害了李斯。

再說李斯難辭其咎。

第一,他助紂為虐篡改遺詔。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犯錯誤,但是,有的錯誤可以挽回,有的錯誤則終生無法挽回。李斯在沙丘政變中背主變節,直接導致昏庸無道的胡亥繼承帝位。這一大錯一旦鑄成就難以改變了。李斯變節雖然出於無奈,但是,背主變節讓胡亥這樣一個人登上皇帝之位,鑄成大錯。胡亥殺扶蘇、誅兄妹、戮功臣,把李斯的政治盟友一個個送上了斷頭台。當趙高所有的政敵都被殺戮殆盡之時,李斯就成了他最後的屠殺對象。

李斯身陷囹圄之時,仰天長嘆,慨嘆人世不公,但是,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光明。詛咒黑暗,並不能清除黑暗;點燃光明,方能使黑暗消失。

如果李斯在沙丘政變中堅守臣節寧死不從,至多也是個死,但死得其所,而且趙高的陰謀未必能夠如此順利得逞。

李斯不懂得,人生需要追求卓越。但是,更應當接受平淡。不追求卓越,則可能永遠沒有輝煌;但是,不接受平淡,則很可能誤入歧途。在人生的征途中繼續輝煌固然是人生的成功,功成身退,亦未嘗不是一種人生的解脫。

即使扶蘇即位重用了蒙恬、蒙毅,自己失去了相位,但是,大秦帝國仍能存在。李斯自己雖然可能會失去權力、榮耀,卻能帶來整個帝國的平安和調整政策的契機。

唐代詩人胡曾在《上蔡》一詩中詠嘆李斯的一生:

上蔡東門狡兔肥,

功成不解謀身退,

李斯何事忘南歸?

直待成陽血染衣。

胡曾解讀李斯悲劇結局的一生時,認為李斯知“進”而不知“退”。其實,懂得進退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懂得“退”比懂得“進”更難。因為“進”是人性的本能追求,“退”則是人生的生存智慧。

李斯難辭其咎的第二點是鼓勵秦二世嚴刑峻法。

面對如火如荼的反秦大起義,李斯急啊。李斯多次想面見秦二世奏明情況,但是,此時的秦二世仍然不認為天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反而躲在深宮不見大臣,只和趙高商量國政。所以,李斯身為丞相卻見不到秦二世。

李斯被脅從參與了沙丘政變,但是,他的頭腦仍然非常清醒。他知道秦二世大修皇陵、阿房宮、直道、馳道,濫用民力,會惹出大麻煩,會拖垮大秦帝國;因此,他要進諫秦二世。此時的李斯已從沙丘政變時的變態恢復到常態,恢復到一個重臣的角色上來。但是,秦二世不是秦始皇,他不但不檢討自己的過失,而且嚴責大臣們辦事不力。

秦二世責備李斯,我聽韓非說過,堯治天下,宮殿極其簡陋,吃的是粗米,喝的是野菜湯,生活條件趕不上今天的看門人。禹治大水,腿都累細了,手掌腳底長滿了厚繭,面孔漆黑,最後累死在外,葬在會稽山,活得比奴隸都累。統治天下的人如果過這種生活,這絕不是賢者。賢人治理天下,一是能安定天下,二是能為自己爭得利益,否則,為什麽要當一國之君?所以,我想“肆志廣欲,長享天下而無害”。

恰在此時,李斯的兒子又添了亂。秦二世下令徹查李由失職一事,李斯害怕了,擔心兒子,也擔心自己受到牽連。於是,曲順秦二世的意旨,給秦二世上了著名的《行督責書》。

李斯當年曾上過著名的《諫逐客書》,並且憑此奏書為秦始皇挽留了大批六國人才,為大秦帝國立下了不世之功,也使自己一舉受到重用,成為秦始皇的股肱之臣。所以,《諫逐客書》千古流傳,成為中國歷代文章選本中最為著名的篇章之一。

這篇《行督責書》同樣青史留名,不過,它為李斯留下的卻是千古罵名。

《行督責書》到底講了什麽呢?

“督責”,就是督察處罰。李斯在這篇文章裏說,皇帝對臣民要進行嚴厲的監督懲處,以確保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如此嚴厲的監督懲處可以達到兩大目的:一是皇帝可以“獨操主術”,天下臣民“救過不及”,絕對不敢對君王有非分之想;二是皇帝可以隨心所欲地享受生活,還能操控整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