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沙丘政變(第4/5頁)

趙高要篡改秦始皇的遺詔,就要廢掉秦始皇立皇長子扶蘇的詔書,改立一個對自己有利的人當皇帝。這個人當然非胡亥莫屬。

天上不會掉餡餅。趙高早就在胡亥的身上下了很大工夫,胡亥如果做了皇帝,趙高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胡亥能接受趙高篡改秦始皇遺詔的想法嗎?這取決於兩點:一是胡亥是個什麽樣的人,二是胡亥能夠從中得到什麽。

胡亥是個什麽樣的人呢?他是秦始皇非常喜愛的排行十八的小兒子。胡亥的蒙學老師是趙高,趙高主要教他“決獄”斷案,胡亥與趙高的私交甚篤。

胡亥原先並沒有篡改秦始皇遺詔自己當皇帝的意圖。所以,趙高要實現自己的陰謀,第一步就要過胡亥關。趙高是怎樣說服胡亥的呢?

一說胡亥。

趙高的陰謀是讓胡亥當皇帝,這雖然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是,胡亥聽說後立即拒絕。胡亥為什麽會反對呢?

觀念支配行動。胡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秦始皇要立皇長子扶蘇,趙高不懷好意地問胡亥,你大哥要當皇帝了,你卻沒有一點封賞,你怎麽辦?

這是引誘胡亥不滿,然後步步為營,好讓胡亥同意篡改秦始皇遺詔。但是,胡亥回答得很幹脆:“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這等於說父皇的安排是天經地義之事,毫無不妥。明君最了解他的臣下,明父最知曉他的兒子。父皇下世,不封諸子為王,沒什麽可說的。言外之意是這本來就是應該的。胡亥的這一套說辭說明兩點:一是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一切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矩來辦;二是胡亥原先並無弑兄篡位的想法。

二說胡亥。

人對誘惑的抗拒是有限度的。趙高看出的這個巨大政治漏洞足以改變秦朝歷史,實際上它最終也改變了中國歷史。趙高怎麽可能輕易放過這個大好時機呢?趙高扣下了秦始皇沒有來得及發出的詔書,就是要決心廢棄這個詔書,改變秦朝的歷史。所以,他並沒有因為胡亥的第一次反對而停止運作,而是繼續對胡亥采取攻心戰術:一是向他灌輸天下可以改變的想法,二是讓他明白為君與為臣地位差別極大。這兩點都有巨大的蠱惑力。

知道秦始皇病故和召皇長子扶蘇回京主持喪事的僅有三個關鍵人物:胡亥、趙高、李斯。既然秦始皇的這封詔書沒有發出,這條詔命就可以改變。

制造詔書所需的皇帝玉璽就在趙高手中。換句話說,只要趙高、胡亥、李斯聯手,秦始皇的遺詔完全可以改變。

所以,趙高在兩個方面大力忽悠胡亥。一是“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於子與高及丞相耳”,二是“臣人與臣於人,制人與制於人,豈可同日而道哉”。

這等於明白無誤地告訴胡亥:遺詔可以篡改,當皇帝和當臣民差別太大。

人生的決定往往取決於片刻之間對利害的權衡。胡亥聽了趙高這番話肯定動心,為君為臣全在自己與趙高、李斯手中。但是,胡亥又拒絕了。這是什麽原因呢?

原因不外乎三點:

一是“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二是“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三是“能薄而材譾,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所以,胡亥認為:

“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意思是,篡改遺詔,“天下不服”,不但自身危險,而且會危及國家社稷。這時胡亥的認識倒是很清楚的,而這一清晰的認識並沒能阻擋住權力的巨大誘惑,大秦帝國的前景也正是向著這個巨大的誘惑發展的。

一個“不義”,一個“不孝”,一個“不能”,再次見出胡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再次彰顯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並沒有廢除儒學。胡亥的拒絕沒有讓趙高退卻,趙高仍然堅持不懈地勸說胡亥。為什麽呢?

因為事關重大,胡亥的話並未說絕。

什麽叫事關重大?胡亥當皇帝和當公子,對於趙高來說,事關重大。

因為,胡亥當了皇帝,趙高就可以一步步掌控胡亥,大秦帝國的江山可以一步步變成趙高的江山。扶蘇當了皇帝,不但趙高掌控不了朝綱,而且連現有的位置都保不住。扶蘇對趙高至少沒有多少好印象,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事這兩種機要官肯定做不成了,更遑論掌握朝綱,做夢去吧!所以,這兩位公子誰當皇帝對趙高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他不能坐以待斃,必須為自己的權益奮鬥!

什麽叫話未說絕?

胡亥僅僅是拒絕,但是,並未警告趙高再說這類話必將稟告丞相,加以嚴懲。這一點趙高心知肚明。所以,趙高兩次碰壁之後,並不灰心。

於是,趙高第三次遊說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