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秘不發喪(第4/5頁)

執著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本無所謂好壞,關鍵要看執著的對象。選對了方向的執著能讓人成功,誤入歧途的執著則無異自戕。缺乏執著一事無成。太過執著亦能致命。秦始皇的執著求仙顯然不屬於前一種。

秦始皇未立皇後的第四個原因可能是條件至高。

秦始皇十三歲即位,二十二歲舉行加冠禮接管權力,這九年應當是他立皇後的第一時間,但是,這一時期他沒有冊立皇後。從二十二歲接管權力到三十九歲兼並六國成功,這十七年是他可以立皇後的第二時間,他也未立皇後。等到三十九歲稱皇帝,自視為天下至尊至貴、至高至上的神人、聖人,此時的秦始皇已經失去了立皇後的機會。此時他自視功高三皇,名蓋五帝,自古至今,無人可比。天下還有哪個女人能夠和他匹配成為他的皇後呢?

所以,秦始皇不立皇後是_個非常復雜的現象,真正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只有秦始皇本人知道。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判斷,做一點推測而已。

秦始皇當政之後不僅沒有立皇後,而且在十二年的皇帝生涯中也沒有立太子。秦始皇不會不明白,太子是一國的儲君、天下的根本,為君者歷來十分重視儲君。儲君立,江山才能穩固,群臣才能安心。而且,秦始皇自稱始皇帝,想讓自己的帝業千秋萬代地傳承下去,他就更應該立太子。那麽秦始皇為什麽生前沒有立太子呢?這裏面透露出秦始皇怎樣的心理呢?

秦國在兼並六國統一天下之前,每位秦王都要立皇後,太子,如果未立,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沒有來得及立。比如秦武王舉重受傷而死,由於太年輕,沒有兒子,所以沒有立太子。但這只是一種特例。

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父親莊襄王,個個都是先立為太子,然後才繼承大統的。秦始皇何以敢破祖宗法制呢?

李斯秘不發喪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無真太子”。“真太子”就是秦始皇公開確定的繼承人。秦始皇生前一直未立太子,李斯擔心的就是這一點。都城鹹陽秦始皇的一群兒子們(諸公子)都有可能登上帝位!

秦始皇生前既未立皇後又未立太子,僅僅是在臨終前才寫了一封讓長子扶蘇回都城鹹陽主持喪事的詔書。秦始皇明確讓長子扶蘇回鹹陽主持喪事,明擺著是在喪事完畢之後讓長子扶蘇即位。

秦始皇有多少兒子呢?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將閭昆弟三人”“拔劍自殺”。《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始皇有二十余子”,“公子十二人俘死鹹陽市,十公主矺死予杜”。公子高想逃亡,但是,擔心家被抄滅,只好上書主動要求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大為高興,允許他為秦始皇殉葬。秦始皇的子女中,留下姓名的兒子只有四位:長子扶蘇、少子胡亥、公子將閭、公子高四人。長子扶蘇自殺,公子將間等三兄弟自殺,公子高殉葬,胡亥即位為秦二世,六位公子被殺於杜,十二位公子在鹹陽被殺,十位公主在杜被殺。這樣統計,秦始皇的兒子至少有二十三位,女兒至少有十位。

秦始皇有二十多位兒子,他們個個都可以被立為太子。但是,由於秦始皇的仇女情結使他對這二十多位兒子的母親沒有一個非常寵愛的。只有皇長子扶蘇秦始皇最器重,也是最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的。但是,扶蘇因為“坑術士”事件公開勸諫秦始皇而被派往北部長城軍團去做監軍,離開了政治中心,失去了機會。

從秦始皇臨終之前下的詔書來看,秦始皇還是看好扶蘇的,所以,才會讓他到鹹陽主持喪葬。但是,歷史的一次失誤讓扶蘇失去了兩次機會。一是扶蘇的進諫讓他遠離了政治中心;二是扶蘇到蒙恬的軍團中做監軍使他與蒙恬的關系親近了,這導致李斯擔心扶蘇即位會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政治傾向有可能使扶蘇失去第二次機會。

李斯身為丞相,又親隨秦始皇出巡,出巡途中出了秦始皇病亡的大事,他這個丞相自然脫不了幹系。歷史的責任落到了他的肩上。

那麽,秦始皇不立太子的真正原因是什麽?怕死!

立太子意味著承認自己必死!這對於千方百計企圖長生的秦始皇來說,是一個痛苦的現實。他不敢面對這個現實,也不敢承認這個現實。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長生,一方面不立太子,以免直接面對這個敏感話題。我們在《生死茫茫》一章中講到秦始皇信任徐福、盧生等方士,兩次滿足徐福的要求,盧生逃跑之後秦始皇雷霆大怒,信任與憤怒其實都緣於他對長生的追求。一個如此追求長生的人,而且是如此自命不凡的人,一個自視為神人、真人、聖人的人,他怎麽可能再立太子呢?自己能夠長生不死,還立太子幹嘛,那豈不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