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秘不發喪(第3/5頁)

我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明一點,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將六國國君的佳麗全部據為已有,導致秦始皇鹹陽後宮的佳麗空前增多。比起秦始皇的先祖們,秦國後宮的佳麗應當增加了六七倍之多。眾多佳麗,給秦始皇帶來眾多的子女。

既然如此,秦始皇為什麽不在眾多佳麗中選一個立為皇後呢?難!少了無法選,多了不勝選。萬中選一,實在是太難決斷的事情。

選擇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選擇的困難緣於有太多的選擇。所以,有時候。沒有選擇是令人痛苦的,但有太多的選擇也不見得就是好事。

哈姆雷特說:“生,還是死,這是一個問題。”在生和死的根本問題之間,秦始皇自然選擇了生,並且想要長生不死。而在後宮佳麗萬余人中,他卻不能集萬千寵愛於一人,原因就在於選項太多。

秦始皇未立皇後的第二個原因也許是他怨母仇女的性格。

秦始皇特殊的人生經歷,造成了他獨特的女性觀。我們可以從三件事中來看:一是趙姬之亂,二是巡遊刻石,三是寡婦清事件。

趙姬之亂使秦始皇怨母仇女。趙姬是秦始皇的親生母親,繆毒穢亂後宮,與之還生了兩個兒子。這給贏政帶來了終生難忘的傷痕。贏政知道此事後,立即將親生母親趙姬流放到雍地。後來,還是茅焦循循善誘,對贏政講,流放生母妨礙兼並六國,贏政才將母後接回京城。在茅焦之前,贏政曾殺了二十三位前來勸諫之人。多大的心結,多大的仇氣啊。贏政為什麽有如此大的仇氣?一是繆毒專權,二是母後失節。贏政盡管自己有上萬嬪妃,但是,對於年輕守寡的母後卻要求極嚴。這倒不是秦國國君歷來如此,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母宣太後,與義渠戎王私通三十年,還和臣下魏醜夫私通,昭襄王也沒有什麽反應。最終還借著這場私通殺了義渠戎王,滅了西戎,擴充了三個郡。如何看待母後的私生活隱私純粹是個人行為。秦昭襄王並沒有把母親的私生活看得多重,也沒有嚴懲母後。

但秦始皇不同。他巡遊刻石提倡貞節,其女性觀可以從中得以窺測。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第五次大巡遊。這一次巡遊他到達了會稽山,祭奠大禹,並且刻石立碑。這次碑刻之上,特意寫下了這麽幾句話:

飾省宣義,有子而嫁,背死不貞。

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絮誠。

前三句是不許寡婦改嫁。“背”,背叛。“背死不貞”指背叛死去的丈夫再嫁就是不忠貞。後三句是禁止兩性關系混亂。刻石立碑等於向全國宣布,這是一項制度。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始皇非常重視女性的貞節。由於趙姬之亂,秦始皇有著非常嚴重的怨母仇女情結。這種仇女情緒嚴重妨礙了秦始皇選擇一位可以母儀天下的皇後。

這種情緒也使秦始皇非常輕視女性,特別是輕視性關系混亂的女性。

秦始皇還表彰過寡婦清,彰顯了他的貞婦觀。《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始皇盡管輕視女性,但是,他對蜀地一位寡婦卻贊揚有加。這位寡婦,是一位成功的“私人企業家”,其家族經營丹砂開采,數代不衰。一位寡婦能做到守身不嫁,經營產業,秦始皇大為欣賞,稱之為“貞女”,並且修了一座著名的“女懷清台”(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史記·貨殖列傳》)。秦始皇一生表彰的女性僅此一位,而且是一位守身不嫁的寡婦。

如果把秦始皇流放生母與表彰寡婦清聯系起來看,不難看出,秦始皇提倡女性的貞節傾向非常明顯。當然,秦始皇只是要求天下女性貞節,至於他本人,擁有萬名佳麗,他也視為正常。

秦始皇未立皇後的第三個原因可能是熱衷求仙。

中國古代的求仙之人大多淡於家庭而重於求仙。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以全部身心都投入的一件事情就是尋求長生不死。他從第二次巡遊(前219)之時就已經接見了徐福。從蓄養方士、泰山封禪到數次遠距離、長時間地大規模巡遊,幾乎每一件事情無不是與長生密切關聯。他傾注了全部的身心與忠誠,為祈求不死不惜浪費大量物力、人力、財力,甚至數次被愚弄依然無怨無悔;他風塵仆仆,不辭辛苦地東奔西跑,直至病死在長途跋涉的路上;他將自己封閉在一群僅有女人與宦者的天地裏,口稱“真人”;巡遊途中他還躬身力行去海中射殺大魚。秦始皇對“真入”虔誠的追求至死不渝。這種殫精竭慮、對求仙的砣砣癡迷使秦始皇不願也顧不上冊封皇後,一門心思全用在求仙事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