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萬裏長城(第4/5頁)

第一,史書無載。史書記載的只有《左傳》中的杞梁妻,且與哭長城無涉。

第二,長城焉能哭崩?漢人王充在《論衡—感虛》中就對杞梁妻哭崩城一事提出質疑一一“夫言向城而哭者,實也;城為之崩者,虛也。”“夫草木水火,與土無異,然杞梁之妻不能崩城,明矣。”

然而,民間故事就是有著這麽強大的生命力,把一段與秦始皇修長城毫無關系的歷史,一步步地演變為揭露秦始皇修長城暴政的民間故事。

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民間故事是民間輿論的產物。民間輿論與官方輿論、學術評價不同。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有著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至少反映了相關民間輿論的三個方面:

一、秦始皇是暴君;

二、修建秦長城是秦始皇的暴政之一;

三、“孟姜女哭長城”表達的是中國民間百姓對暴政強烈的、無聲的抗議。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裏,普通百姓沒有話語權,沒有言論自由,也沒有直面抨擊統治者的條件與能力,因而民間故事便成了他們婉轉表達自己心聲的工具。正因如此,各種各樣的民間文藝都選取這一題材,表演這個故事。中國封建社會普遍存在各種各樣的暴政,處於弱勢群體的普通百姓對於以皇帝為首的封建暴政又無可奈何,於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正好給了他們一個傾訴的平台,所以,這個故事便越傳越廣,越傳越豐富。此時,“孟姜女哭長城”故事中的秦始皇已經和歷史上的秦始皇沒有太大關系了。

“秦始皇”只是一個文化符號,是歷史上所有暴君的統稱;“修長城”也是一個文化符號,是歷史上一切暴政的集中代表;而“孟姜女”也是一個文化符號,是無數百姓反暴政的一種心聲表達。“孟姜女哭長城”是天下百姓反暴政的一種悄無聲息的強烈訴求。

歷史上所謂的孟姜女哭的並不是秦長城,而是山東的齊長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其實與秦始皇並沒有直接關系。然而,這個源遠流長的民間傳說,反映了歷代廣大勞動人民對於封建官府不惜民力給人民增加過重負擔的憤怒與抗議,只不過把矛頭的焦點都對準了秦始皇修築的萬裏長城。那麽,拋開民間傳說,應該如何歷史地看待秦始皇所修的萬裏長城呢?

第一,修長城和出擊匈奴是秦始皇兼並六國之後進一步統一中國的必要舉措。

秦始皇用兵匈奴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在對北方的匈奴人用兵之前,秦始皇三十年(前217)曾大規模出兵百越。百越是遍及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的少數民族部族。秦始皇動用了五十萬大軍平定百越。

進攻百越是秦始皇統一天下戰爭的一種延續。滅楚並不意味著大秦帝國的勢力已經到達帝國的全境,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當時還不在秦始皇的掌控之中。秦始皇的野心是統一全國,不僅僅是六國統一於秦,而是整個中國歸於秦。在秦始皇的眼中,大秦帝國疆界的最南端要到達海邊,因此,臨海的百越地區就成為了秦始皇覬覦的目標。

秦始皇發動五十萬大軍南征。為了保證南征百越後勤保障的順利,在今廣西興安縣修建了靈(零)渠(興安運河)。這條運河引湘江水進入漓江,接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也保障了南征軍的水路運糧通道。

平定百越的戰爭並非一帆風順。由於百越的頑強抵抗,戰爭打了四年秦軍才最終取得勝利。此時的大秦帝國,已完全占有了百越地區。

所以,秦始皇修長城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是秦始皇統一全國戰爭的繼續,是鞏固大秦帝國的關鍵一步。

圍繞著長城的修建,秦始皇還修了直道。所謂直道,類似今天的高速路。秦直道首先是一條交通線,它從甘泉宮(今陜西淳化縣)向北,經鄂爾多斯草原,最終到達秦朝九原郡治所(今內蒙古包頭)。此外,這條交通要道同時也是一條軍事供應線。

第二,應對秦始皇所修工程作具體分析。

秦始皇是一位工程皇帝。統一中國之後,他主持了大量工程的修築,如皇陵、宮殿、長城、直道、馳道、靈渠,等等。從稱皇帝到病故,在秦始皇控制下的泱泱帝國簡直就是一個浩大且繁忙的工地。

以上這些工程並非屬於同一類。

修皇陵、宮殿,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純屬勞民工程,只是為了滿足秦始皇個人生前死後的欲望。而修長城、直道、馳道卻不同,雖然也有勞民傷財的一面,但更是鞏固大秦帝國統治的重要舉措。對於這類工程,我們不能完全否定。

直道始修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三十七年(前200)竣工。由於秦直道的南北兩端近於一條南北直線,所以,稱為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