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呂不韋之死(第3/5頁)

呂不韋還經常巧妙利用六國的矛盾,施展縱橫捭闔的外交手腕,兵不血刃地迫使六國割讓上地,如派他的門客甘羅說趙王,得趙五城等。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非常重視軍功,軍功是獲得爵位的重要途徑,也是獲取威望、擴張權力的基礎。呂不韋的軍功對秦王嬴政來說,既是業績,又正是他所擔心的。

第二,勢力。

呂不韋在輔佐秦莊襄王、秦王嬴政的同時、也給自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政治勢力集團。呂不韋輔佐兩代秦王,當了十二年秦國丞相,自然而然地成為秦國政壇的一派政治勢力。但是,呂不韋在有意無意地培植自己勢力的同時。也犯了一生中的兩大錯誤。

一是促成了另一個集團——嫪毐集團。

呂不韋原來只是想利用嫪毐滿足王太後的生理要求、讓自己安全撤退;但是,他萬萬沒有料到兩件事:一是嫪毐會得到王太後的高度信任,二是王太後竟然讓嫪毐既富且貴,參與朝政。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王太後趙姬對嫪毐寵愛有加,賞賜無數,封為長信侯,甚至把整個太原郡賞給嫪毐。這已經非常出格了,王太後還讓嫪毐染指權力。“事無大小皆決於毐”,這簡直就是把整個國家交給嫪毐了。

事情發展到這種程度絕對不是呂不韋的初衷!呂不韋萬萬沒有想到王太後趙姬在政治上會如此糊塗!

據《戰國策·魏策四》記載,秦國攻打魏國,魏國有人勸魏王,打了敗仗再割地,不如打仗之前先送地給秦國容易做到、戰敗而死,不如割地求生存容易做到。打了敗仗再割地而不熊在戰前割地,可以戰死面不能先割地求生存,這都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過錯(棄之不如用之之易也,死之不如棄之之易也。熊棄之弗能用之,能死之弗能棄之。此人之大過也)。如今大王失去數百裏的土地,丟掉幾十座城市、而魏國的兵患卻不能解除,這是因為大王打了敗仗再割地而不能先把地送給秦國。

如今秦國強大,天下無敵;魏國弱小;戰敗已成定局。如果大王能聽我的話,國家虧了地,但不至於傷害國家的元氣;大王委屈了自己,但不至於再遭苦難。因為我們可以此阻止以呂不韋為首的主戰派對魏國的進攻。

如今的秦國,從一般老百姓,屍到朝堂之上的大臣,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支持嫪毐,還是支持呂不韋(自四境之內,執法以下至於長挽者,故畢曰:與嫪氏乎?與呂氏乎)?

如果大王先割地送給秦國,那就成為嫪毐的功勞了;委屈自己而尊奉秦國,也是因為嫪毐。大主這是以整個國家在支持嫪毐,嫪毐這一派肯定會戰勝呂不韋這一派。這樣;秦國王太後趙姬肯定會贊賞大王。秦國王太後感謝大王,大王算是交了一個天下最值得交的朋友。大主通過嫪毐而結交了秦國,天下的人都會棄呂不韋而支持嫪毐,那麽,天王因呂不韋屢攻魏國的冤仇就報了(今由嫪氏善秦而交為天下上,天下孰不棄呂氏而從謬氏?天下必合呂氏而從嫪氏,則王之怨報矣)。

《戰國策》的這段文字透露了四點信息:

第一,呂不韋集團與嫪毐集團是秦國相互對立的兩大集團;第二,呂不韋集團與嫪毐集團的矛盾廣為人知;第三,呂不韋集團是堅定的主戰派,嫪毐則未必;第四,嫪毐集團由於得到王太後趙姬的支持,所以,顯得比呂不韋集團更有實力。

從上面這個事件可以看出,呂不韋一直兢兢業業地致力於秦國的統一戰爭、是秦國政壇上著名的主戰派。魏國之所以要主動獻地給秦,就是想扶植嫪毐這一派。如果呂不韋是堅定的主戰派,嫪毐至少不是一個鐵杆主戰派。因為嫪毐根本就不懂什麽政治,根本就不懂得為秦國謀利益,嫪毐所知道的僅僅是依靠王太後支持瘋狂地攫取權力,擴大自己這一派的勢力。

但是,嫪毐集團和呂不韋集團沒有一個是秦王嬴政所能容忍的!

嬴政要的是自己獨攬朝綱,他豈能允許兩個政治集團瓜分他手一中的權力?既然嫪毐本人已被車裂處死,那麽,呂不韋也必須得死。這兩個政治集團的總裁一個都不能留!

所以,呂不韋的被迫自殺有著深刻的背景。

呂不韋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但是,他和所有的人一樣,終歸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呂不韋精心策劃了異人繼位為莊襄王,精心輔佐了秦王嬴政。呂不韋全力支持秦國對六國的統一戰爭,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作出巨大貢獻。但是,有意無意之間,呂不韋犯下了他人生的第二個嚴重錯誤。

呂不韋一生中第二個重大錯課就是不自覺地超越君權。

呂不韋沒有想過,他在秦王嬴政繼位之後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政治生涯。或者說,呂不韋精於獲得權力,卻不懂得什麽時候要放棄權力。這是許多政壇精英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用權而不戀權,到位而不越位,這中間的取舍與進退,確實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