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呂不韋之死(第2/5頁)

戰國時期,有著名的四公子: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他們爭相養士,互相競爭(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自認為秦國如此強大,自己手下的門客竟然沒有四公子多,於是他自覺地加入到招引門客的競爭行列之中,據說他手下有三千門客(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呂不韋的養士,不僅是為了和“戰國四公子”一爭高下,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為秦國網羅人才。在呂不韋的門客之中確有堪稱國家棟梁的人才,比如我們後面即將講到的李斯。

呂不韋手下的賓客究竟為呂不韋千了些什麽呢。

第一,著書立說。

呂不韋召集他的門客編著了一《呂’氏春秋》一書,這部書歷來被稱為是“雜家獷”之作。它實際上吸收了先秦諸子各家的精華,成為先秦諸子的集大成之作。《呂氏秦秋》編成之時,昌不書曾在秦都鹹陽城門土懸掛全書,並重金懸賞:如果夭下有人能夠修改此書一字,賞午金(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此時,正是秦王政八年。嬴政尚未正式舉行加冠禮,也沒有接管政權。呂不韋的勢力則已經達到他人生的巔峰。

實際上,世界上哪有不能改一個字的書?呂不韋敢於在秦都鹹陽的城門如此張揚地為自己的新作做這種廣告,說明這純粹是一種自我炒作:透過這種過於張揚的炒作我們看到的是呂不韋的權勢巨大,自信十足。

第二,儲備人才。

呂不韋豐下門客三午,其中就有許多王佐之才。衡以,呂不韋的門客是秦國一個巨大的人才庫。

秦主嬴政如何看待昌不韋的自我炒作和戶招門客呢?

呂不韋對《呂氏春秋》如此張揚地炒作,對秦主嬴政來說,很難不產生反感。因為呂不韋對自己作品的大肆炒作,讓嬴政感受到了一種政治威脅。在呂不韋手下門客中雖然浦現了被嬴政重用的李斯,但是,其他未被重用的門客對嬴政來說也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我們通過一個例子可以看出秦王嬴政對呂不韋手下眾多門客的真實態度。

呂不韋自殺於秦王政十二年。由於呂不韋是非正常死亡,秦國沒有為呂不韋舉行國葬;呂不韋的門客用民間的喪儀安葬了他(竊葬)。但是,呂不韋門客私葬呂不韋一事還是被秦主嬴政知道了。嬴政下詔,重罰呂不韋的門客。

第一,凡是呂不韋的門客不論參加吊喪與否一律流放。參加吊喪的門客,如果是韓、趙、魏主國的人,一律驅逐出境;如果是秦國人,傣祿在六百石以上的削去爵位,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傣祿在五百石以下,沒有參加吊喪的,也流放到房陵,但不剝奪爵位(其舍人臨者,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五百石以下不臨,遷,勿奪爵)。

第二,從今以後,凡是像嫪毐、呂不韋這樣操縱國家權力的人,罰他們的家人一律為犯人(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

這個處罰相當嚴厲,針對的全是呂不韋的門客,可見秦王嬴政對呂不韋大養門客非常不滿,一有機會就要進行嚴厲懲罰。更有意思的是,秦王嬴政在流放呂不韋的門客時,卻將謀反的嫪毐遷到蜀地的門客家臣的賦稅搖役免去(秋,復嫪毐舍人遷蜀者)。

所以,《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的六國延請呂不韋,只是嬴政逼殺呂不韋的表面原因。那麽,秦王嬴政逼殺呂不韋的背後原因又是什麽呢?

文信侯權重震主 秦始皇剛毅殘酷

呂不韋從秦王嬴政十三歲即位之時開始,就一直擔任秦國丞相,到嫪毐叛亂受牽連而罷相,呂不韋擔任了十二年的秦國丞相,權力之大,是非常罕見的。

呂不韋的權力,不僅僅來自丞相本身,還來自他和王太後趙姬的特殊關系。這就使得呂不韋的權力和秦國一般的丞相不大一樣,遠比秦國一般丞相的權力大得多。而且,呂不韋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他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商界精英,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政治精英。呂不韋的才能肯定給秦王嬴政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否則,以秦王地位之尊,以秦國實力之強,嬴政何必“恐其為變”?

那麽,呂不韋在位期間的哪些作為讓嬴政產生了疑慮呢?

第一,軍功。

呂不韋在位期間。繼續對韓,趙、魏三國進行集中打擊,並於秦王政五年在靠近齊國的魏地成立了東郡,使秦國和齊國接壤。這一年蒙驁率軍大舉攻魏,攻占酸棗(今河南延津)、桃人(今河南長垣)、雍丘(令河南祀縣)等二十城,初建東郡,對魏都大梁形成扇形包圍之勢,而且,秦壤已與齊境相接,直接威逼關東諸國。第二年,秦繼續攻魏,占領了魏地朝歌(今河南淇縣)及衛濮陽(今河南濮陽),並把濮陽作為東郡的治所。東郡建立後,斷絕了“山東從(縱)親之腰”(《戰國策·秦策四》),各國震恐。東郡的建立意義非凡,不僅使一向遠離秦國的齊國逍遙自在的局面被徹底打破,而且,使六國被南北切分為二,六國合縱抗秦受到了致命的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