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萬馬(第2/3頁)

皇太極同時也擔心陳新後陣的兵馬,陳新在前陣只排出了五個營的步兵和三千騎兵,只有兩萬五千人左右,已經維持住了戰線,其後陣還有萬人上下的人馬,從交戰到現在,只往徐山派出一支千人的騎兵隊,其余人馬依然留駐在原地。連後金在轉子山方向發動近萬騎兵的進攻時,陳新也沒有派出援兵,而是靠登州左翼自行調整防禦。而皇太極已經在右翼投入重兵,所以中路的後備隊已經要小心使用。

皇太極思索片刻後終於搖搖頭道:“等兩白旗攻一輪,看多爾袞這次能否將功補過。”

……

轉子山南坡下,第六營第一千總部排出一個四方形,與其他戰兵營一樣,第六營的第一總也是戚家軍的編制。

作為明代最傑出的軍事家,戚繼光在不同的作戰環境中不斷調整著戚家軍的戰術和編制,鴛鴦陣一直是基本陣形,由這個基本陣形延伸出適應大小規模作戰的司級、千總級和營級陣形,不是只有適合南方的戰術。他鎮守北方十余年間北虜無一人敢叩關,並發展出了嚴格的軍事紀律和操典。

戚家軍出現的時間與荷蘭陸軍軍事革命幾乎相同,荷蘭的莫裏斯改革促成了歐洲近代軍隊的誕生,但中國的最後一次古典軍事變革,卻在張居正死後戛然而止,戚繼光逝世幾十年之後,留下的唯一種子在渾河血戰中綻放了最後的余暉。

如果歷史沒有陳新的出現,後人便只能從戚繼光的兵書中尋找戚家軍曾經的光輝。即便是在如今的登州鎮中,鴛鴦陣也將很快退出常規編制,在登州鎮的超前發展下,即將被成軍更簡單快捷的線列步兵替代,此次的蓋州之戰,將是登州鴛鴦陣在大規模陣戰中的最後一次亮相。

戚家軍在北方對北虜進行營級作戰時,會排出一個類似的空心方陣,每個方向部署兩個司,形成外圍的防禦,每個方向留通道一個。方陣內中是一個小的空心方陣,由四個司戰兵、家丁和騎兵組成,內圈的兵力會從通道進行反突擊。

陳新沒有這樣的鴛鴦陣大編制,千總部就是登州最大的鴛鴦陣編制,在對騎兵進行防禦作戰時,便形成每邊兩個局的空心方陣,每個方向都加強有重武器旗隊和炮兵的火力,中央則是分遣隊、哨騎和救護隊。

第六營第一總共一千三百人,殺手隊和火器隊各四百五十人,另直轄重武器旗隊一個五十二人、分遣隊一個五十人、哨騎隊一個二十人,輜重兵一百三十人,救護隊二十人,除了輜重兵留下守衛營地之外,其他編制均來到戰場,殺手隊在前排,火槍兵在後排,列成了一個這樣的防禦型方陣,每個方向有殺手旗隊所屬虎蹲炮兩門、大弗朗機一門,西北角和東南角各部署一門四磅炮。重武器旗隊的十五門架火戰車在正西面一字排開,這種火箭車所帶火箭為三百支,在戰場上屬於消耗品,發射一次之後很難再裝填,因此被集中布列於西側。

後金騎兵開始往轉子山西側移動後,左翼的主官範守業將第一戰兵營第二線的兩個司轉向,靠著內線機動的優勢,提前部署到了這個空心方陣的側後兩翼,方陣兵由第一營副營官指揮,另又調派騎兵一個千總部支援,由騎兵第一營的營官擔任這個方向的主官。

第一營炮隊剩余的兩門八磅炮也加強給了兩個方陣司,在後金騎兵列陣時基本完成了部署,形成了兩個步兵千總部的防禦兵力,以及一個騎兵千總部的機動兵力。

兩個方陣司和一個突前的空心方陣形成品字形,軍官們大聲下達命令,調整方陣的位置,確保火銃能夠支援前方鴛鴦陣空心方陣的兩翼。

黑壓壓的後金騎兵在轉子山西南方向列陣,打頭的是蒙古左翼,這是登州鎮的老對手,登州鎮在固安便是對上的這支人馬,由此一戰成名,踏上了壯大的道路。

蒙古左翼的固山額真依然是烏納格,這位博爾濟吉特氏的蒙古馬賊已顯出老態,從崇禎三年被登州鎮意外重創之後,這幾年來流年不利,蒙古左翼的實力至今也只有一千七百余人。

此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又占據了絕對的人數優勢,烏納格馬賊本性上來,一陣海螺號響徹戰場,蒙古左翼和外藩蒙古兵呼嘯而來。此次外藩蒙古共計出兵四千五百余丁,全部投入了轉子山,六千多騎兵如同黑色的潮水漫過白色的原野,兩萬四千只馬蹄雨點般敲打著大地,悶雷般的蹄聲如同要把人心中胸腔中震動出來。

身處中軍的陳新也能感受到那種千軍萬馬的威勢,雖然登州步兵都有對抗騎兵演練,但真正面對迎面而來的敵人騎兵時,依然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陳新對第一營能否獨自堅守左翼也產生了一絲懷疑。後金騎兵的第一波攻擊是必須要面對的,登州步兵沒有機動優勢,如果後金騎兵不發動攻擊,就始終無法抓住後金的主力,而只要交戰開始,後金騎兵的陣形就會被登州的步兵陣割裂,命令的傳遞會變得艱難,登州步兵才能牽制住這些騎兵,屆時才是陳新壓縮後金兵陣線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