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老友(第2/3頁)

從金州到復州,後金軍又付出了上千人的代價,其中真夷四百余,蒙古人三百,皇太極收編祖大壽鐵甲步兵而成的三百鴛鴦陣戰兵損失百人。

一個月前氣勢洶洶而來的後金軍灰頭土臉的回到復州,雙方又回到交戰前的態勢,是實力對比已經大大改變。

在整個旅順進攻作戰中,後金軍損失真夷四千九百人,蒙古人五千二百,包衣一萬三千余,烏真超哈幾乎全軍覆沒,天佑軍僅剩五百,另損失馬匹兩千,牛和驢一千二百,紅夷炮丟失殆盡,物資帳篷近乎盡數丟棄。

他們對面的登州鎮毀壞了所有屯田,旅順今年顆粒無收,陣亡戰兵和輔兵共一千一百人,受傷兩千余,其中重傷七百人。但登州軍收獲了一萬五千歷經戰場考驗的老兵,陳新有源源不斷的流民補充,靠士兵流水線生產合格的補充兵,與這些有實際經驗的老兵一結合,便是一支龐大而兇悍的軍隊,當然前提是陳新有足夠的銀子和糧食。

歷時一月多的旅順戰役中,登州鎮獨力對抗後金全軍,重創後金主力,已取得遼南的戰略優勢,後金軍連金州都沒有固守,比陳新所預料的形勢還要好。他原來預估可能需要幾次拉鋸,但後金的抗打擊能力還在估計之下,連復州也說不準還能守多久。

後金在歷代的北方政權中,實力屬於墊底的,比起歷史上的匈奴、柔然、金、遼、蒙古等差距甚遠,奴兒哈赤時期的野蠻政策掏空了遼東的根基,本身的實力低下,全靠那支善戰的軍隊。前面被登州鎮痛打了幾次,但都是小規模的,還可以有理由敷衍,影響面相對也小一些。這次卻是全師而來,觀眾還包括了包衣和蒙古人,可謂無從掩蓋。後金一貫以武力威逼蒙古部落和漢民,一旦他們那身戰無不勝的虎皮被揭開,很快會變得危機四伏。

……

登州鎮在復州河對峙一天後,便撤回了金州,沿途收集那些戰利品,兵仗甲衣盡數運走,路上還搜捕了數百逃散的包衣,也全部押解回金州,而後金兵根本沒有敢追擊。

在復州娘娘宮登陸的只是一支虛兵,不過是一個千總部,登州騎兵撤退後,他們也迅速逃了,陳新擺出主動防禦的架勢,山地兵和特勤隊依然活動於復州河東岸,第三營駐紮平洋河接應,第二營控制金州東北方的山地,並掃蕩了紅嘴堡沿線,遼東海岸的後金軍落荒而逃,一路撤回了繡巖。

登州鎮調集俘獲的包衣和蒙人修復金州,並開始在周圍建設堠台,準備正式控制金州地峽。陳新也堅定了信心,建奴的聲威確實曾經影響到他的心態,現在沒有任何好怕的了。如果建奴還敢來,陳新就打算在登萊進行徹底的動員,在金州地峽與後金軍決戰。

決定固守金州地峽之後,旅順各部齊聚金州,將南關和金州變成一個大兵營和大工地,青泥窪和南關東側的港口也開工建設,兵務司督促施工,爭取要在冬季前運送足夠的糧食。

此時的登州鎮已然成為了大明第一強鎮,傳統最強的九邊亦難望其項背。九邊精銳面對建奴望風而逃,登州鎮不光給建奴迎頭痛擊,還追殺了三百裏,這次獲得的真夷首級超過三千,俘虜三百多,還有大批的蒙古人和包衣,陳新估計吳襄這廝又該來了,想起吳襄那肯定會震驚得張大嘴的表情,心中不由得意萬分。

戰場之外是比戰場上獲得利益更多的地方,亂世中的武力是比黃金更佳的信用擔保。在一個多月的戰事過程中,隨著宣教局的宣傳攻勢,無數的軍報隨著商路往大明各地擴散,登州無敵的名聲開始潛移默化的進入百姓心中。

陳新在金州忙著戰後事宜,每日都在參加各司、各營的總結和改進會,與劉破軍、李東華等人商議金州布防,戰後撫恤、授勛等等也需要陳新出席,忙得團團轉。

……

九月十五日,一艘鳥船停靠在南關河的東面海口,劉民有戴著皮帽走下剛剛恢復的南關碼頭,陳新要正式經營金州地峽,以前的金州隨時可能放棄,民政並未派人加以管理,實際處於軍管狀態,現在當然要讓民政加入進來,所以陳新寫急信給劉民有,讓他帶著民政的人來做更詳細的規劃。

劉民有伸手在空中探了一會,已經有了非常寒冷的感覺,他輕輕嘆了一口氣。小冰河期的冬雪往往來得很早,氣候常常出現極度怪異的情況,南方的廣東和福建從不下雪,在明末曾連下八日,海南島下雪厚尺余,雲南六月下月還冷死人。大雪之外還有大旱,就在今年的崇禎六年,山西和陜西再次大旱,鬥米千錢,民間吃人早不稀奇。

劉民有所在的世界正處於人類有文明史以來最冷的階段,而且處於最頂峰的時候,這個頂峰剛好結束於崇禎十七年。劉民有不太相信天命,但大明的命運卻有很多說不清的巧合,尤其是在他身處此地此時,感受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