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柴火(第2/2頁)

走到他的駐地時,一群家丁正在砍馬鞍,將裏面的木頭部分取出來,祖可法低聲道:“還有一千多個馬鞍,但咱們得留著突圍用,不能再砍了。”

“馬的情形如何?”

“沒有草料,只能全吃精糧,還夠吃一個月,到時要是再不解圍,就只能殺了。”

祖大壽嘆口氣,皇太極這個打法是他從未料到的,現在土城一成,自己的騎兵基本無用,靠大淩河本身的力量突圍已經是不可能。

局勢如此,除了希望錦州的救援,投降的念頭已經多次如幽靈般飄過祖大壽腦海,他估計手下的將領也多少會想到。

自從軍事行動陷入僵持之後,後金便不斷射書或派遣俘獲的明將來勸降,但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後金給不了他什麽。現在的關寧軍有遼餉有土地,祖大壽自己在寧遠一帶有大量的田地,上萬的佃戶,他便是遼東的太上皇,連孫承宗也不敢逼迫自己。

皇太極擺出一副英主的口氣,但勸降書中絲毫未提實際的東西,只說按功授官,自己一旦投降的話,肯定被後金軍押歸遼東,最多分一些地,然後依附於各旗,完全淪為八旗的附庸,哪有現在的日子舒服。

所以只要有一線希望,他不願意投降後金,後金兵雖然在城外展示了一些繳獲的明軍旗幟,聲稱消滅了關寧軍主力,但祖大壽看得出最多有副將旗,說明明軍的主力並未被他們擊敗,所以希望還是有的。

何可綱信心滿滿的道:“少傅,咱們艱苦,建奴同樣不好受,觀其營帳,每日皆有包衣被拖出掩埋,沈陽至大淩河數百裏地,冬季轉運糧草十到其五便是幸運,再者他們的紅夷炮並無多大威脅,炮兵施放便不得法,前日攻南城炸膛一門,二來炮大彈小,屬下在南城墻尋到一枚鐵彈,不過七斤重,其紅夷炮至少五千斤,可見制炮亦是粗陋。七斤炮子於我城墻損傷甚小。只要咱們堅守著,孫大人會來救咱們的。”

祖可法冷冷道:“就靠吳襄和宋偉?”

何可綱一時語塞,轉頭看著祖可法道:“吳襄宋偉皆在遵永大捷擊潰過建奴,何以不可解圍,山海關還有數千白杆兵,合軍前來當有一戰之力。”

祖可法反駁道:“我等亦參與遵永大捷,遵永之時建奴不過一支孤軍,被我十萬大軍三面圍打,如今建奴舉國前來,背靠遼東,如今豈能與當時相比。”

何可綱怒目而視,“臨陣之際豈容肚中回腸,建奴化外野人,生性殘暴,我等戰之不過可以逃可撤,卻絕不可言降……”

祖大壽聽著兩人爭執,他現在心中最先想起的,便是那支文登營,雖然他看陳新不順眼,但知道要說能打,就這支文登營和白杆兵最厲害,如果他們能來,才真能算有希望。

……

祖少傅殷切期盼的文登營此時才剛剛出發,他們沒有走難行的黃縣和招遠,而是先繞道棲霞,到達萊陽後往西向平度州進發。

孔有德部就跟在他們身後,已經拉出一天的距離,孔有德和陳新都是參將,這次行軍孫元化沒有安排兩支軍隊的從屬關系,屬於各自為政。

出乎孔有德意料的是,陳新出發之後派人聯系過他,表示途中可以加強聯絡,並提供一些幫助,孔有德知道孫元化的困境,一直在搖擺是否要投靠呂直,但孫元化對他確實有知遇之恩,就他所知道的,早在崇禎二年底,孫承宗鑒於劉興治之事,就曾告誡孫元化要警惕孔有德和李九成,當時孫元化也說“此數猾不可復東”,但他最終還是重用了幾人,所以孔有德心中對孫元化始終有種感激。至於陳新這個人,孔有德其實也有心投靠,因為文登營崛起的勢頭十分猛烈,而且文登對遼民一直很優容。

對這次陳新前後態度的變化,孔有德認為是陳新在登州故意表現給呂直看的,現在出發後的態度才是陳新自己的態度。於是他爽快的答應下來,文登的塘馬每日來一次,與他們進行聯絡。

但陳新態度的改善也僅限於此,孔有德幾次暗示希望分享些糧草,沒有得到回應,雙方都走得不快,文登營到萊陽後紮營一日,然後繼續前進,萊陽縣治往東到縣界九十裏,縣界到平度州州治是一百八十裏。

出了萊陽縣境之後,孔有德所部被拉開了兩日的路程,文登營稍稍加快速度,於十一月三日到達了平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