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陰謀(第2/3頁)

這次有了黃功成等人的示例,文登當地的大族和縉紳都沒有鬧出什麽動靜,這批民田收入進來之後,流民安置了多半,劉民有大大松了一口氣,加上在丘陵地區開發的一些土地,六月前到來的難民基本都安置了,山邊的土地今年主要種植玉米和豆類,玉米在山東有廣泛的種植,比小麥更加耐旱,但在這個時代產量並不高,唯一的好處是能增加耕地的面積,劉民有希望能在肥田的同時讓難民們混個飽。

今年農業研究室買到了一些紅薯種子,文顯明一如既往的對耕作進行鉆研,劉民有將自己聽過的選種和嫁接等概念告訴文顯明,具體怎麽做,就只能靠文顯明自己了。

土地占下之後,民用工坊開始大量制造農具、風車等物品,崇禎三年分地的農戶六月收獲了自己的第一季糧食,工匠、農戶、軍屬都開始有了消費力,家具、衣服、糖煙類的購買量大增,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有足夠土地安置人口,體現出農業在此時重要的基礎地位。

文登營的海貿、銅錢和卷煙都是利潤極高的行業,通過船隊輸入白銀後,通過軍餉和月錢發放到百姓手中,他們生活慢慢穩固之後,消費的能力也在增加。有了貨幣的刺激,文登本地的商業開始繁榮,濟南青州萊州都有商人來文登進貨,也有來這邊開店銷售的。

劉民有對商業的發展十分欣喜,在文登老營裏面建了錢莊總部,打算在青州和萊州也開一個,他的目標是在崇禎五年將錢莊生意擴展到濟南,這樣文登和運河之間就完全打通。

除了對外的部分,他打算在文登內部發展第三產業,將局部的高利潤讓更多人得益,安置更多的人口。

文登營獨特的人口和經濟構成,使得陳新可以動員將近一萬的軍隊,但要維持這樣的規模,就需要保持工商業的持續高利潤,以及獲取更多的土地,打牢文登營的基礎。

到了九月初三,傳來大淩河戰況的消息,後金軍總兵力約在七萬上下,其中有大量包衣,而且出乎大明上下的意料,建奴擺出了一副圍困姿態,他們沿著城周修建了數十裏的土壕,幾乎圍著大淩河修了一個外城,而且前後皆有壕溝,壕溝之後設營盤,滿八旗在每個方向各設兩旗。

大淩河城內仍然沒有任何報信的人逃出,錦州的人也進不去,他們只在外圍聽到了連綿的炮聲,有時還甚為密集。明軍在八月救援了兩次,都被趕了回去。

建奴要圍城打援,不是什麽高深莫測的戰略戰術,關寧軍從上到下也是懂的,皇太極就是要引得明軍精銳去送死。孫承宗和丘嘉禾同樣是懂的,而且還知道多半又要有大敗,所以孫承宗自己留在了寧遠,讓丘嘉禾在錦州就近指揮,增援還是不增援,就讓丘嘉禾去決定。

當初修建大淩河,孫承宗是持中立態度,丘嘉禾是最起勁的,所以現在孫承宗不打算背這個黑鍋,讓求嫁禍頂在最前面,不過他這點心思被吏科給事中瞧得一清二楚,連連上疏要求孫承宗去錦州指揮。

前線各位將領都不想去救,就憑關寧軍那點能耐,去了就得送死,但頂不住兵部和內閣的督促,還是去了,這次關寧軍的表現還不算太壞,松山和錦州守軍在八月下旬分別出兵,不過也只是做個樣子,與後金軍稍一遭遇,便狼奔豚突的逃了回來,兩次都被建奴一路追到了錦州城下。

陳新對大淩河收集的情報便僅限於此,他沒有打算去遠征,更多精力放在了登州的方向。

孫元化登州的援兵依然沒有出發,而陳新收到的情報是,孫元化打算調動的是孔有德的標兵左營,張可大正兵營一部,張燾東江兵一部,這三部都在想方設法拖延時間,甚至水師故意把船只弄壞,然後報告說需要維修。

到了九月四日,登州站傳來消息,據呂直提供的情報,孫元化實在調不出兵,打算讓文登營出兩千人,先期赴遼西,不過他也在猶豫,因為陳新無論勝敗,都可能對他不利,所以他還沒有下定決心。

陳新在公事房中收到了這個消息,他看完對周世發道:“上次說的那件事情,可全部準備好了?”

周世發恭敬的道:“是,都準備好了,建奴的人,咱們就選的李思忠,此人是李成梁侄孫,亦是其家族中投靠建奴官最高者,四城之戰他留守遵化,戰守有法,得以帶軍逃脫,此事是眾所周知之事,九邊軍中應當還有人識得他。而且此人是在鐵山俘獲,回來後並未公布名字,連我軍中都不知曾俘獲此人。”

“嗯,書信是否都寫好了?”

“都寫好了,屬下找到幾封孫大人的手劄,局中有專人會模仿筆跡,練習後有八成以上相似,內容都是按大人的意思寫的,屬下還打算在李思忠懷裏放一封建州夷語所書的書信,以增加其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