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暗流(第2/3頁)

“在威海住家裏,累不著,這次回去事情多,一是東江有船來賣人生和貂皮,這些東西在江南很貴,我得去看看,二來,東江又逃來些人。”

李冉竹奇怪的道:“怎麽還要逃,不是有新總兵來了,為亂那個劉什麽也聽話了麽。”

“昨日有人過來報信,已經有一千多人逃來,據說那個黃龍貪墨無度,比之原來的東江將官還貪,各島都是人心浮動,皮島那麽遠,也有人偷船出來,大小船已經有十多艘,還有許多木筏。”

“陳大人有流民就要收著,現在不但遼民,聽說已經有河南的流民聞名過來了。”

這些人口既是他們最需要的資源,也是目前最沉重的負擔,東江形勢仍然很差,黃龍到任後搞得天怒人怨,這人打仗還是有兩把刷子,管軍就太貪了一些,他仗著是孫元化的心腹,在東江為所欲為,完全沒有注意到眼前短暫平靜下的暗流,東江兵在毛文龍被殺後一直有一種怨氣,而且對朝廷和上官都充滿懷疑,這種情況下他的作為無疑是往柴火堆扔火星。

劉民有對東江的事情不熟悉,不知道他們最後會如何,但轉念就想到陳新安排的農忙後農兵正規訓練,他皺著眉頭,半響才嘆氣道:“陳新自有他的打算,能多活一人就多活一人吧。”

……

登州城內的鎮海門大街上,陳新帶著周世發慢悠悠的走過忠烈祠北面的街道,這裏有一處棉布店,這是他們預先布下的一個據點,前面是店鋪,後面是院落,能藏幾十人。

兩人神色如常的走過店鋪,並未進去與裏面的坐探聯系。

周世發低聲對陳新道:“大人,這裏離鎮海門兩百步,離草橋也不遠,這一門一橋都是北城要點,這處位置甚好,只是眼下只有這一處,這月再在附近尋兩處院落或鋪子。”

陳新點頭道:“登州眼下是誰在總管?”

“大人,按您要求,幾個店鋪會互相都不知情,他們的身份只有屬下和張東知道,屬下準備在鐘樓附近尋一商鋪為聯絡點,以外面報價和榜寫暗語,坐探不需與聯絡點聯系,只需從門外過,就能接受命令,這樣一來,即便一處被發現,其他幾處不會受牽連。只是……大人,似乎太過小心了一些。”

陳新笑道:“登州是我大明境內,是小心了一些,不過咱們的對手終歸是建奴,以後總會到建奴的地盤去,練得小心一點沒有錯。”周世發低聲受教。

他們回到宋聞賢的老宅子,陳新叫上隨從,準備返回威海,宋聞賢跟陳新匯報了他打聽的登州情報,今年朝廷撥的軍餉很充足,光是制器之用就是數萬兩,孫元化手中其實物資很多,東江的春糧已經發了,不過據說被黃龍克扣大半,也不知他轉賣去了哪裏,最大的可能是登州城內那些官員縉紳的糧店。

原本還應該補足東江前兩年欠發的本色,總共有十三萬石,但據說孫元化不打算補了,他甚至又提出要東江移鎮,把軍民分離,已經給皇帝上了奏疏。

陳新聽得大搖其頭,軍民分離說起來理由很堂皇,便於點查實兵,按兵給餉,但東江至少還有十數萬百姓,這些人進了登州根本沒有辦法安置,孫元化提出的同樣是軍屯,但他顯然找不到那麽多土地,這個奏疏交上去也是白搭,但是看得出孫元化還是有些紙上談兵。

東江目前沒有大的動靜,劉興治也老老實實的,但明顯的是,東江鎮已經沒有進攻能力,連騷擾都談不上了。

陳新到巡撫衙門接了王徵,他們一起在水城坐船,王徵是遼海監軍道,登州水師還是很巴結他的,派了一艘小福船送他們到威海。

王徵氣色比那日好了許多,他在陳新面前已經不擺架子,與陳新在船頭閑談,船開出半月灣後,長山島遙遙在望,王徵看著北方道:“十數年來,天下靡費金錢無數,只為那遼東一塊土,每言遼事,便是需兵十數萬不止,今年又增遼餉三厘,此十數萬兵真當用否。”

陳新低聲道:“王大人,有孫大人在,應是當用的,據說標營紅夷炮就二十余門,那建奴必定難以討好。”

王徵淡淡道:“本官願去威海,除解罪之事外,還有一因,陳大人的文登營多有遼人,正合以遼人守遼土,且文登營必是精兵無疑,陳大人去年兩千多兵,斬首超過一千,何也,兵貴精不貴多,貴土著不貴客兵,管仲曰:有節制之兵三萬足以橫行中原,更何況遼東一隅。本官以為,客兵耗費錢糧,戰心不揚,每每一觸即潰,應遼民中擇精壯衛兵,在遼東之地乘險樹壘,後以遼兵守遼地,尢可堅故鄉故土之思,膏腴耕屯山寨,即以遼地儲遼糧,亦可漸減加添節省之投,略解小民賦稅之苦,於攘外之中得安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