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高原進入發展軌道(第2/2頁)

這些迦樓縷波過來的毒瘤文化,必須鏟除,包括邏些道境內的其它寺廟亦是如此,這屬於大唐官方不認可的宗教,如果信佛,也可以,朝廷稍後,會派正經的僧人過來,所有寺廟,都將屬於朝廷產業,而不屬於某個宗教,和尚,也需要朝廷頒發的文牒,才能主持寺廟,並且只允許傳播朝廷認可的佛家哲學。

就像玄奘在耽摩道傳播的佛理一樣,現在,它幾乎被所有印度地區的百姓所接受,也被大唐官方認可。

被孫享福任命的吐蕃各部官員,共有兩三百人,全部齊聚在了寺廟的大殿,開始規劃起了吐蕃的種植產業。

這裏現有的幾大種植區域,基本被六大部落群體掌控,被稱之為六茹,孫享福到來之後,自然是將其劃成了六州。

分別是象雄州,衛茹州,約茹州,葉茹州,拉茹州,和蘇毗茹州。

松贊幹布本族雅礱部,現在的駐地在拉茹州,治所是邏些城,而由於他本部的主要族人都要遷到關中,這一帶的田地,就基本都歸朝廷的人來種植了。

地盤其實不小,有差不多近十萬畝,海拔大多不到三千米,四月份,溫度已經有了山南道開春時期的溫度,除了夜晚偶爾會下小冰雹之外,一般都在十度以上。

像紅薯,土豆,玉米,大豆這類的作物,大多都可以在這裏種植。

在後世,藏區的農業也同樣是分成這六塊,由於這裏的日照,是世界上最充足的地方,早晚溫差也大,比較高產的耕地面積,達到了三百多萬畝,而孫享福通過各部匯總過來的信息,加上一些實地的測量,大致得出一個數據,這裏現在已經開始耕種的熟田,最多只有三十萬畝,還不到後世的十分之一。

不過,對於這個地區的百姓來說,這基本也足夠用了,如果田地裏種的是高產作物,加上畜牧業,孫享福甚至都不需要組織百姓們開荒,只是帶領他們把自己帶過來的種子,種在熟田裏,用比較科學的方式打理,產量就基本能夠滿足當地人食用。

與孫享福一門心思的謀劃怎麽種田不同,其實,各部的首領,最想要的,是去到中原繁華的地方去,因為,吐蕃第一大族雅礱氏,已經確定要跟著松贊幹布去關中了。

第二大族,葛爾氏。又發動了部落內一半以上的人,遷去了雲南。

他們這兩支,可是掌握了吐蕃最頂尖智慧的人,他們這樣賣力的往中原跑,剩下的這些人,又怎麽會不動心思呢!

要知道,延平門一戰之後,吐蕃的情況是女多男少,比例比中原地區還失衡,達到了八比二的程度。

而原先屬於吐蕃各部的那些青壯,都是作為戰俘,被安排在關中各地勞作的,有十幾萬人之多,他們都在中原地區生活了好幾年,早已離不開中原的繁華生活了。

而現在的情況是,這裏原本跟那些人沾親帶故的人,都想去投奔他們,要知道,那些戰俘裏面,好多人,原先就是這些部落的首領,頭人之類的。

既然他們提出來要遷,孫享福也不攔著,跟他們講好了一應徒遷安置的標準之後,就放他們下去了,畢竟,關中實現自由耕種之後,每個縣,光是空余出來歇耕的上田,都是幾千上萬畝不等,幾十萬人,在幾百萬人的關中分散下來,並不算什麽難事,那些田地與其空著,還不如分配給他們種。

這撥人想要遷出去的人有點多,統計完之後,數據有點出乎孫享福的想象,願意留下來的,居然還不到四十萬人,比想象的要少的多,而且,這些人大多都是些原本被各大部落奴役的人,有許多,還是被搶過來的外族人。

最終,這些人被孫享福編成了十三萬多戶,平均在每個州安置的百姓,還不到兩萬戶,邏些城附近稍微多一些,有將近四萬戶,畢竟,這裏有近十萬畝熟田,以及一定量的畜牧業,未來,孫享福還打算開發一些工業,沒有人口聚集可不行。

理順了人口和戶籍之後,就要開始分配任務幹活了,要知道,這裏一個州的面積,可比後世中原地區一個省的面積還大,可用於耕種,種植樹木和放牧的地區被標注出來了之後,未來,這裏的百姓,就會圍繞這些地區生活了,由於人口太少,城池,鄉鎮的分布,都顯得十分稀疏,這樣也有點好處,就是大家能使用的資源,都比較豐富,種的都是上好的熟田,放牧的區域,也是水草最豐美的地方。

田地怎麽種,是以孫享福帶過來的農學生為主導,安南軍的軍士做組織,輔助,吐蕃百姓,則聽從指揮,出體力就行,反正不過三十來萬畝,分攤到三萬士兵和三十多萬百姓頭上,每人還不到一畝。

而且,這裏能夠拉犁的牛比較多,到五月中的時候,所有的田地,就全部都種上了新作物,田地的事情定了,整個地區就安定下來了,而隨著更多的物資,持續的進藏,這裏的民生經濟,也開始進入了高速的發展,甚至抽空的時候,孫享福會組織大家集體去種樹,做一些基礎建設修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