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大唐的家底

李世民辦事從來就沒有什麽新意,同樣的套路,他能用很多次,試驗田第六季的畝產報上去之後,他馬上來了封賞的旨意,落實了孫享福的嫡次子孫康九垸縣公的爵位,同時,跟他打了個招呼,繼續奉旨種稻,明年,第一期水稻種植全部結束,新一屆的王爺培訓班會給他送過來。

畝產十一石,這個產量在以往來看,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現在,看到這個產量的時候,居然沒有人覺得奇怪了,因為,大家已經習慣性的信任孫享福能種出更高產的水稻,他就算種出再高的產量,大家也覺得是應該的,朝堂大臣們可能會因此在公開場合稱贊幾句,普通百姓,則是淡然一笑,對自己的未來更加放心一些,產的糧食多,他們餓肚子的幾率也小了。

來山南道趕工的北方民工如期而至,今年,他們又學乖了,想要從九垸縣帶些新稻種回去種植,孫享福都批準了,只要是專程過來要稻種的,每人免費給他們送幾斤,反正對於九垸縣來說,幾斤稻谷又不值多少錢。

北方的水澆地雖然少,但多少也有一些,雖然那邊的百姓吃慣了面食,但偶爾吃一下米飯,調劑下口味也不錯,當然,他們來領稻種的原因,還是因為這邊的稻種產量能比他們種的麥子多收一倍。

在制作有機肥,精耕細作的技術日益得到推廣,新式農具和耕牛得到普及,還有四進制種植管理技術等多方面推進的作用下,北方百姓種植單季小麥的平均畝產,終於突破了五石,達到了六百多斤,由於北方的田畝面積,沒有像九垸縣這邊改革,以後世的田畝大小來算的話,他們的畝產應該達到了七百斤,這算是在肥料沒有進行化工改革之前的一個極限,當然,這與大唐選擇大面積退耕中下田也有關系。

這些北方的上田本就因為每年被冬雪覆蓋的時間長達幾個月,能夠得到足夠的修養時間,一年只種植一季的話,即便是打理的不怎麽精細,也能出這麽多的產量。

韋挺在農部的三年任期,也就幹了這麽一項政績出來了,把大唐現有的大部分中下田都退耕了,所以,十月,關中入冬,朝臣們開始窩在宮中開統計大朝會的時候,他上報的全國田畝數量大面積減少,還一副喜滋滋的樣子。

現在大唐本土,算上安西大都護府今年開出來的一千多萬畝軍屯田,也不過是一億二千萬畝,分攤到新統計上來的一千二百萬戶家庭,每戶大約是一百畝,分攤到每個人,大約三十多畝,當然,大唐現有的三千八百萬人口,也不是個個都種地,耽摩道,以及海外諸島的數百萬人口,基本就不種地,士,工,商,醫,多個職業階級,也基本不種地,再除去不能參與勞動的小孩,大唐真正種地的人口,其實只有一千萬左右。

用一千萬人口,種植一億兩千萬畝地,平均每人一百多畝,顯然是種不過來的,可偏偏,今年就種下來了,究其原因,有幾種情況。

首先,就是像善陽的那些花田,定襄的那些青儲飼料田,燕麥田,基本不需要多少人手,幾十戶百姓,就能打理好幾千甚至過萬畝,每年開春,騎著馬撒完,等長起來了,趕著割草車不斷的收割就行。

其次,就是像蜀中,關中,許多用作果園的田地,也不需要年年都打理,只在收獲的時候,組織一撥人手,去勞作一番就成。

像嶺南道這邊,果農甚至全部都是兼職的,他們只需要到了季節,去野生的水果樹林采摘水果就成,這些方面,差不多就減除了三千萬畝左右。

剩下的九千萬畝,其中各軍的軍屯又占掉了三千萬畝,在擁有精良農具,和較高勞動力的軍隊的集體組織下,耕種的效率會比普通民眾高很多,尤其是種植只需要在播種初期耕地,播種,到收割時期收割的小麥,糜子這樣的糧食作物的時候,一百多萬軍隊,耕種三千萬畝田,其實還顯得很輕松。

因為,軍屯田一年只種一季,開春他們有差不多一個多月的時間專門用來耕種,入秋他們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專門用來收,肥料什麽,平時訓練之余,囤積瀝好就行。

最終剩下的六千萬畝,才是屬於百姓們真正需要常年耕種的面積,其中有八成以上,種植的都是糧食,而且,只有關中,和山南道幾個縣的垸田,是真正的進入了精耕細作模式,當然,還有一些高經濟價值作物,也屬於精耕細作模式,這些田畝數全部加起來,還不到兩千萬畝,也就是說,大唐現在還有四千萬畝以上的上好田地,還在百姓手中,進行著淺耕粗種。

孫享福看到這個數據的話,自然是會有很多感嘆,平均每個專業務農的百姓,要耕種五六十畝田地以上,他們就算想精耕細作也不行啊!估計這些田地,還有好多,是處於輪番耕種狀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