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科舉制度定(第2/2頁)

盧騫卡殼了,貌似,朝廷這次科舉改革,在任何方面都說的通,讓他駁無可駁,然而,他還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君王一定會比較敏感的權力問題。

“然而,草民以為,新的科舉制度,還是諸多不妥之處,讓百姓來決定一個學子是否能夠當官,豈不是將民權淩駕於皇權之上,如此的話,老百姓只選擇聽從自己的人為官,甚至與這樣的人一起,形成不聽中樞號令的地方政權,對抗皇權,這豈不是要天下大亂?”

對於這個方面,孫享福在辯詞裏面也有準備,蕭瑀正欲答話,卻被李世民制止了,道,“這個問題,就由朕來回答吧!”

李世民從車駕上向車沿處走出了幾步,用目光掃視了所有圍觀的百姓一圈,高聲道,“朕聞古語雲: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若朕上修仁政,下憫百姓,百姓擁戴朕,合情。

若朕不修仁政,殘害百姓,百姓反對朕,合理。

然而,朕治理天下,靠的不是一人之力,乃是所有官員的力量,如何保證這些官員在地方上是執行朕的仁政,而不是殘害百姓呢?這就需要靠監督。

對於官員的監督,歷朝歷代所使用的辦法,都是派遣更高級別的官員去巡查,但是官官相護,收效甚微。

蕭相大才,想到了用這些被官員管理的百姓來監督官員的辦法,朕覺得十分可行,官員在地方,是不是在為百姓辦好事,只有當地的百姓知道。

如果一個官,能夠討好當地所有的百姓,那至少說明他是合格的。

至於你所說的,百姓只選擇聽從自己的人為官之類的,那才是真正的以偏蓋全之言,百姓只是能給官員的施政水平打分而已,官員的去留,在是由朝廷的各項考評作為基礎決定的,民意只是其中一個參考標準而已。

如果有的人以為對抗皇權,對他們是有利的,那麽,朕會讓他知道,在朕治下的大唐,有多麽強大。”

李世民這話說的霸氣側漏,直接告訴所有人,我待百姓好,百姓擁戴我,我待百姓不好,百姓反對我,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然而,反對歸反對,你要是想造反,我就滅了你,任你有萬般反對的理由,你打不過我,一切都是枉然。

這是一些犯忌諱的敏感話題,李世民就這麽直接拿出來說了,不僅展現了他的自信,也展現了他的胸襟。

在封建社會裏,講究的可是視君如父,子不言父之過,君父說的是對的,你要聽,君父說的是錯的,你也要聽,但李世民此舉,卻是等於向世人宣布了,他允許別人說他的錯。

或許,正是應為他有這樣的胸襟,才有歷史上貞觀朝那麽開明的政治風氣吧!

盧騫不敢再繼續說下去了,因為,此時,所有圍觀的百姓看李世民的眼神中,都充滿崇拜迷信的光芒,在他們看來,這可是一位真正為民著想的好皇帝啊!

民心在李世民這,現在,他說什麽是對的,什麽就是對的,不知道是誰開了個頭,山呼海嘯的萬歲聲便在城門口響起,即便的遠在皇城門口迎接皇帝車駕的長孫皇後都聽的清楚。

而在茶樓裏等待城門口消息的盧文淵等人,卻是面色一黑,知道了大事不妙。

城門口的情景,已經注定了新的科舉制度無法動搖,那些原本想要人多勢眾的學子,反被所有的百姓一起人多勢眾碾壓了一把,灰溜溜的退到了人群之中逃離現場。

孫享福也並沒有讓人深究他們,主要煽動的幾個人的資料早已被他記錄在案了,那些從者,能夠改過自新,也是可以再給他們一次機會的,畢竟,現在朝廷缺人嘛!

而且,即便他們是出自世家門下的人也沒關系,人民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在人民的監督下,還能作奸犯科的人,不多了。

在百姓的歡呼聲中,李世民的車駕進城了,跟在後面的蕭瑀也松了一口氣,然而,科舉嘛!重要是還是在考試環節,李世民回宮之後,肯定會看孫享福和蕭瑀給各科出的考卷,到時候,只怕又會費一番唇舌解釋。

“只怕有了城門口這事,應考者的人數會多出一倍都不止,蕭相,看來,咱們還得做幾天苦力,安排考場啊!”

在剛才的對話中,孫享福的眼神一直在百姓的臉上掃視,其中有很多原本不了解朝廷這個取士制度的人,聽過蕭瑀的解釋之後,都有一股躍躍欲試的興奮。

因為此前他們雖然看到了工科,醫科,甚至商科,都可以參考,卻也同時看到了今科科舉不授官的字樣,這就讓很多人搞不清楚朝廷舉辦這次科舉的目的了,大多數人認為,既然沒官做,那還考個錘子,不過現在,他們都懂了,原來通過考試,只是做官的第一步,只要再通過了後面的實踐檢驗環節,就有官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