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花錢的規劃(第2/3頁)

沉默了許久之後,李世民率先點頭認同了孫享福所說的,至於改不改革,怎麽改革,那還需要走一條很長的道路。

馬車繼續前行,聊天仍在繼續,作為一個帝王,能在大風大雪天的時候,去到鄉村,看望平頭老百姓,李世民算是自古往以來的第一個了,而且,他還打算把這種事常態化,因為,孫享福跟他聊到了對大唐未來幾年的經濟預期,從明年開始,大唐,至少他皇家,將不缺錢。

“陛下,據臣估計,明年大唐的總稅收如果折算成錢,至少能結余五百萬貫到八百萬貫,您這樣每天駕著馬車往鄉村裏派,就算派一整年,只怕也派不完一個零頭,咱們需要做一個規劃出來。朝廷可不能大量的囤積財富。”

給幾十戶人口的村莊每戶送一擔米面,花銷充其量也就幾十百把貫而已,就算加些肉食,也不超過三百貫,李世民就算一天走三個村子,一個月,最多也就派個三萬貫出去,就算他全年都在幹這種事情,也不過是孫享福大致預算出來的稅收總額的一個零頭。

而孫享福所說出來的數據,是除去了大唐以往常例開銷之外的數據,他為什麽可以做出這樣的預測呢?很簡單,他知道望江樓各大分店,揚州的鹹魚豆醬作坊,以及善陽的稅收情況,用這些納稅大戶,以今年災年的稅收作為基準,預估出的一組最保守的數字。

至於朝廷大量囤積財富的害處,在李唐建國之初李世民民就知道了,隋朝的國家儲備不可謂不豐富,李淵的大軍攻入長安的時候,打開國庫的時候,被裏面的東西嚇了一大跳,可是,這麽富有的隋朝,它的下場是什麽呢?

滅亡。

在沒有發行信用貨幣的古代,錢是有定數的,國庫裏的錢多了,老百姓手上的錢就少了,這就是災難的開始。

民窮則思變,怎麽變?造反而已。

李世民想通了一些事情,但還有一些事情沒有想通,看向孫享福問道,“怎麽用錢,也需要做規劃?”

“當然,您不是說,政務工作要做在前面麽,這怎麽花錢,可是政務工作最主要的一面,當然要規劃好。”

馬周對孫享福所說之言非常認同,接話道,“陛下,您此前一直感嘆無人手可用,如果明年朝廷的財政真的如孫都督所言的話,教育方面,似乎可以加大投入。”

聽說有錢可用,其實李世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擴軍,更新軍隊裝備等,然而,他對教育方面也是很重視的,李唐立國之初,就恢復了國子監,太學等國家級學府,還在不斷加強地方教學,到了貞觀朝,郡級城池,都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的學府,現在,卻是可以往州縣推進了。

不過,這個窟窿可能有點大,因為大唐的人口雖然只有一兩千萬,但州縣卻是有幾百上千個,光是建立縣級學府,就要建立上千間,而且,有的人口稀少一些的縣城,可能就只有幾百千把人,適齡,又想讀書,讀的起書的,可能只有幾個,十幾個人,想要一步到位,不光是要建學堂,教書的先生的人數,也得上千人,這可不光只是要花大錢那麽簡單。

“陛下,臣建議,盡快推行公民制度,將教書先生,劃為一等公民。”

李世民的車廂裏,就沒有一個腦子不好用的,蕭瑀只是稍微思考了一下,便作出建議道。

聞言,李世民卻是把目光看向孫享福,想不到他弄出來的這個公民制度,卻是能關系到各方各面,讀書識字的人,原本是士人身份,享受一些特權,可按照他提出來的構想,被劃成二等公民之後,雖然特權沒有相應減少很多,但卻是跟普通老百姓一樣了。

想要繼續保持特權,他們就一定會想做一等公民,而做一等公民,除了當官之外,只能教書,這就會讓很多想要社會地位的讀書人選擇這個職業。

“陛下,臣覺得,蕭相的建議有理,不僅要給他們一等公民的身份,還要給他們高額的薪酬,這樣,知識才能在咱們大唐普及,當讀書識字的人多了,咱們就具備條件做更多的事情了,所以,哪怕是明年的稅收,有一半是投入在教育問題上,也是值得的。”

正所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孫享福這個後世來的人,是看到過成例的,毫不猶豫的就出聲力挺道。

“那麽,另一半呢?”

在孫享福這裏聽到了肯定的建議,李世民又向他問道。

“當然是民生和基礎建設啊!”孫享福想都沒想就答道。

民生這兩個字的含義其實很籠統,他可以是生產技術,可以是醫療技術,可以是衣食住行等等,差不多囊括了一個國家的所有。

有了好的民生,整個國家的財富增長速度和向心力都會大大的提高,屆時,這個國家的各方面實力,都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就好比李世民比較關心的軍事,有了足夠多的錢,足夠精良的裝備,足夠營養的飲食,還怕不能練出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