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節衣縮食,救濟災民!

“粟米濃粥,每人一碗,大家排好隊伍,依次上前領取!”

“丞相厚德,賜予衣食,河北百萬子民,自當感恩戴德!”

……………………

鄴城外圍-難民營中,架起了幾百口大鐵鍋,熬煮著濃濃的粟米粥,加上香噴噴的大面餅,一起分發給難民們,務必保證人人有份,不讓一個百姓挨餓!

百姓們出來逃荒,大都攜帶著鍋碗瓢盆,再差也有一個破瓦罐,倒是省了很多事情,領取到食物之後,紛紛的感恩戴德,而後吃的稀裏嘩啦,一個米粒、一口湯水也不剩下!

負責熬粥的夥頭兵,還要反復勸誡難民們,先用米粥潤潤腸胃,然後再吃大面餅,否則的話,他們的腸胃受不了,活活撐死可就不好了!

“天降暴雪,蒼生受苦,克扣口糧,天理不容,誰敢貪贓枉法,白刃定不相饒!”

典韋身披鐵甲,手持鬼頭大刀,帶著一隊士兵來回巡視,查看面餅是否夠重量,是不是純糧食做的,還不時拿出一根筷子,插進鐵鍋裏測試米粥,只要筷子立不住的,負責的官員、士兵、雜役……立刻當場斬首,人頭懸掛示眾!

這是大司馬囑咐的,擔心有官員以次充好,用發黴的糧食、牲口飼料,冒充好糧食給饑民吃,或者故意熬煮稀粥,趁機貪汙糧食,而後賣個好價錢,要想杜絕貪汙,必須雷霆手段,這就做‘筷俘人頭落!’

好在賑災的官員、士兵,都知道大司馬的性格-心硬猶如鐵,殺人似切菜,因此上,一個個遵紀守法,誰也不敢疏忽大意,更加不敢貪汙糧食了!

吃飽喝足之後,按照籍貫安置難民們,一個郡的百姓,住一個難民營,還有官吏手持筆墨,登記他們的姓名、年齡,職業……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其一,同鄉人居住一起,風俗相同,語言相通,會有一種安全感,人心也容易穩定了,為非作歹的事也少,畢竟熟人不好下手嗎!

其二,統計各郡受災人數,也好安排救濟事宜,等到災荒過去之後,再讓他們返回家園,盡快的恢復生產!

寒冬臘月,滴水成冰,居住是一個大問題,為了保證不凍死人,蕭逸調動數萬人馬,在空地上搭建帳篷、升起篝火,讓難民們取暖之用!

因為難民人數太多了,帳篷的數量不夠用,蕭逸又派出‘掘子軍’,在向陽背風的地方,挖了不少的‘地窨子’,裏面鋪上厚厚的稻草,讓難民們居住進去!

地窨子-是在地下挖出個土坑,長一丈五尺、寬八尺、高六尺,四角立起原木柱腳,上面鋪設尖頂支架,復蓋上稻草、樹枝、泥土,形成一個半地下房屋!

地窨子造價低廉、省時省力,保暖性能也很好,可以抗拒冬季寒風,用來安置難民再合適不過了,一個地窨子裏面,足以居住一家五六口人!

在難民營裏面,還挖了不少茅廁,並區分出男、女,以免得隨地大小便,弄的營地汙穢不堪,對於惡習不改,以及走錯茅房的人,一律鞭打十下,以做懲戒之用!

這樣做的好處是,河北百姓識字率大大提升,全都成了文化人,雖然他們大都只認兩個字:男、女!

習慣一旦養成,也就難以改變了,從此以後,河北地方出現一個習慣,就是再窮困的人家,也要挖兩個茅房,區分男、女使用之,如果誰走錯了地方,按照規矩,抽十下屁股……哈哈!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為了救濟河北同鄉,鄴城的原住居民們,捐獻出了大量的衣物,也不管新舊、好壞、大小、薄厚,只要能禦寒就行了,發放給難民們使用!

曹操作為大漢丞相,更要以身作則了,親自下達命令:‘大災之年,理應節儉,削減自己的待遇,每日僅用兩餐,每餐只有兩道菜,而且不食葷腥魚肉,僅以素菜、清湯下飯,夜間也不許加餐了!’

又把自己使用的金銀器皿、錦緞被褥、狐裘大氅……統統的捐獻出來了,只留下一床薄被子,幾件換洗衣衫,以及丞相必須穿戴的服飾,堪稱大漢四百多年來,最為寒酸的一位丞相了!

丞相大人做出表率,文武群臣紛紛效仿,也把自己的被褥、衣衫,捐獻給了難民們,尤其是曹丕、曹植、曹彰三位公子,捐的只剩下一身衣服了,夜晚睡覺的時候,三兄弟只好擠一床被褥!

故作姿態也好,邀買人心也罷,曹家父子勤儉節約、善待百姓,為他們統治河北四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窮奢極欲的袁氏相比,也真是天上地下了!

有食物裹腹、有帳篷棲身、還有衣物禦寒,難民們終於安置下來了,接下來,就該巡視營地、震懾宵小,進一步的穩定人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