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五章 漸生悔意

眾將散去,李世民獨自坐在帥帳內,盯著面前的地圖發呆。

沒過多久,常塗躬著身子悄悄走進帥帳,輕喚聲驚醒了沉思中的李世民。

“陛下,奴婢適才去了一趟後方的軍器監,抽查了十個震天雷,將它們拆開仔細查驗,其中有兩個受潮嚴重,多半是路途運輸而致,其余的皆完好,其中的裝藥量基本一致,沒有短少的跡象,奴婢又當場點爆了兩個,其威力與遼東城大致相當,所以奴婢認為,攻城受阻並非震天雷的原因,東征之前火器局所伏的眼線也向奴婢稟報過,火器局內並無異象。”

李世民點點頭:“看來牛進達所言不錯,確實是楊萬春加固了城墻,而非震天雷的原因,朕差點錯怪了李素……”

常塗見李世民面色有些陰沉,也不多話,非常識趣地退下。

常塗退下後,李世民的心情愈發陰郁了,對李泰更是失望到極點,原以為這次帶他出征,他能痛改前非,誰知在這等滅國之戰的緊要關頭他仍不忘耍弄小聰明,李世民曾經對他無比寵溺喜愛,然而一旦失望了,頭腦便冷靜下來,用冷靜的目光再看這位曾經喜愛的皇子,頓覺他渾身上下處處是毛病,於是越看越失望。

將李泰這個人拋之腦後,李世民的目光再次回到地圖上。

地圖上畫滿了各種線條,代表著敵我兵力態勢,線條犬牙交錯,復雜難明,一如現在唐軍的處境。

當李世民的目光盯在安市城的位置上時,臉色不由陰沉了許多。

攻克這座城池比他意料中的困難多了,別人常說驕縱自負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驕縱自負,總覺得自己的任何決定都是正確的,可李世民這一次卻分明感到自己錯了,攻打安市城顯然不是正確的選擇,從渡遼河之戰,到攻破遼東城,這期間有很多次機會讓李世民可以重新選擇,重新走回正確的道路上,僅僅李素的進諫就不下五次,可李世民卻全都巧妙地避過了,一往無前地做出了最錯誤的決定。

前途很黯淡,此刻的李世民甚至有了幾分茫然失措的感覺,他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麽走,不知道安市城將會拖住自己的腳步多久,更不知道後面還有怎樣的兇險等著他。

腦海裏再次浮現李素那張憊懶的臉龐,李世民嘴角綻出一絲不自覺的笑意。

很奇怪的一個人,這個年代講究“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別人都是拼命的學本事,然後投效朝廷,說是愛國心也好,名利心也好,至少普世的價值觀是都希望能當官封爵,偏偏李素卻是個例外。

明明有著一身莫名其妙不知從哪裏學來的本事,卻打死也不肯入朝為官,還是李世民這個皇帝寬宏大量不跟小孩子計較,死皮賴臉似的給他封官封爵,這才將心不甘情不願的李素拉進了朝堂,為帝王所用。

有了官爵的李素也從不肯老老實實做事應差,火器局的監正當得跟孩童過家家似的,大部分時間在睡覺偷懶,偶爾覺得心裏有點愧疚了,才裝模作樣出來應付一下差事,後來調入尚書省任都事也是,三天兩頭跟房玄齡請病假,回家就是睡覺吃飯,這種比隱士還隱士的憊懶性子,令李世民無數次氣得牙癢癢。

後來李世民漸漸想通了,或許,這是李素明哲保身的一種方式吧,懶散只是表象,他真正的意圖是想告訴李世民,他是個沒有野心的人,不會對社稷和皇權產生任何威脅。

真的是個很聰明的人,一身本事是其次,主要是他比誰都活得明白,他知道只有帝王不猜忌他,他才能平平安安活到壽終正寢,否則,無論做到多大的官,封多高的爵,終究只是一場鏡花水月,轉眼成空。所以他懂得躲避是非,懂得藏拙斂芒,這樣的心境,許多活到快進棺材的老家夥都做不到。

想起李素,李世民眼中閃過一絲愧色。

李素的見識無疑是很客觀的,而且從李世民認識他到現在,李素對任何事的判斷幾乎沒有錯過,以往在長安時李世民能夠納諫如流,可是從東征開始,李素數次進諫都被他否決了,軍國大事,否便否了,君臣之間鬧點不愉快是常有的事,當年李世民和魏征之間鬧的矛盾比現在更嚴重,魏征的固執和古板令李世民無數次生出殺機,直欲除之而後快。

這次東征之戰裏,李素的數次進諫李世民都沒有采納,這家夥也是傲氣,心裏不痛快了索性躲得遠遠的,根本不在他眼前晃悠了,不聲不響躲到後方的後勤大軍裏,眼不見心不煩,前方打生打死,他卻仍舊過著悠閑逍遙的小日子。

今日攻城失敗後,李世民又想起了李素,事實給了李世民一記耳光,他隱隱覺得李素當初提的諫言是正確的,只是當時自己如同著了魔似的,一心只想拔掉安市城這根眼中釘,結果天不如人意,終究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