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四十一章 軍需(第2/3頁)

即使沒有大戰,今年樞密院對軍部的撥款,依舊達到一千兩百萬銀元,僅比去年的軍資消耗稍有減少。

由於軍控屯區日益發展完善,比如說海州軍屯區的糧田已經發展到三百萬畝,逾七萬屯丁,這些屯區能直接向軍方提供較為充足的糧食,使得傳統意義的糧餉,僅僅占到軍部撥款的兩成。其他的軍費撥款,則主要用於戰械采購,防線及永備性營地及臨時營壘的修築,以及軍控屯區建設等後勤維持上去。

其中大比例的軍資采購,或直接或間接的支持了新技術的發展,為新技術得以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源動力。一定要衡量軍方對新技術產品或直接或間接的采購量有多龐大,今年差不多要超過六百萬銀元。

要是將對甄氏、佐賀氏及近鄉氏的軍事援助計算在內,包括淮東錢莊、殖商銀莊對這三家的軍事借款——這些軍事援助及借款,主要還是保證這三家向淮東地區采購軍需物資及戰械,不然銀元沒有那麽容易借出去——軍方今年對新技術產品或直接或間接的采購總量,差不多將達到一千萬銀元。

也許放在後世,一千萬銀元的采購量根本算不上什麽,一艘入門級的鐵甲戰列艦,造價就要超過此數。但在當世,在戰前燕京控制上億人口,中樞歲入規模也就一千萬銀元左右,用每年一千萬銀元的軍需采購,去支持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也是相當令人吃驚的。

由於軍購的利潤空間相對給壓縮得很小,每年一千萬銀元的軍需采購,就能直接支撐起一個差不多有三四十萬人規模的新興產業集群來,更何況林縛有時候是明目張膽的直接動用軍資支持新技術的發展。

歷史上在數百年以前,就有人建造燈塔,以為港口及險峻峽灣在夜間引航所用。而江淮地區的第一座燈塔,還是林縛最早建於江寧城外的金川河口,用於引領航船夜間停靠在江港碼頭上,使碼頭的利用效率提高一倍。

造燈塔雖然費用不低,但比起碼頭擴建一倍,在燈塔上的投資還是極合算的。而夜間抵港的商船,寧可支付一筆額外的燈塔導航費,也絕不願意在風浪難料的港口外駐泊過夜。

近十年來,淮東軍建設並控制的大型燈塔,就多達三十余座,目前已經有些燈塔,開始轉交民間經營或建設、維護。

而燈塔需要廉價的優質燃料,則直接促使婆羅火油漂洋渡海運來江淮及海東地區。透明的琉璃罩以及其他用來照明的新技術,跟燈塔有著直接的關系。而婆羅山灰與石灰,細砂石或細煤渣等混制漿料用於建造,目前也主要是由軍方采用。

淮東造船技術的發展,跟林縛當年銳意發展海上戰力,有著最直接的關系,隨之又有織帆、大型鑄件等業的迅猛發展。雖說林縛要求這幾處船場以成本價向軍方供應戰船,但開發新技術而額外消耗的成本,軍方為此買單,從不手軟。

軍方今年采購的近八十萬套軍服,全部采用淮東新布,僅這一項就足以支撐起一個用工規模達兩三萬人的新興織染,制衣產業。

淮東軍今年所消耗的逾二千萬斤肉食,其中近一半,是向海州,鶴城,嵊泗等地發展的近海捕撈業采購。

林縛早年在崇州發展冶鐵,最大的采購方也是軍方,其次才是農具等民用品。即使此時,軍方在戰械以及營壘及防線的修造上,每年都要消耗近兩千萬斤的鐵料。

而冶鐵及石灰等業在崇州的大發展以及產業工人的集結,直接促進煤消耗量大增。煤渣用於造路及磨細混漿用於建造,也是軍方最先大規模使用。

最先進的造車技術,軍方也是最大的采購方,四輪馬車,差不多有二分之一給軍方直接采購用為輜重車。

鐵場所生產的鐵絲、鐵絲繩,目前有近三分之二的產量由軍方采購消化。

便在進灌雲之前,小蠻所看到鐵梨車,最先造出來的六千部,也是全部由軍管屯田采購消化。

更不要說殘酷的戰事,使受傷將卒對解剖新醫學的倚重了。剖解屍體在社會上依舊是大忌,但在軍方將領眼中,實在是不足一提。

軍方的大手筆采購,使得新學、新技術、新產業在發展初期,就能得到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市場。

如今海州成為北方軍團最為核心的後勤支持基地,除軍醫局、軍械局、港口及修造船塢等有限的幾項,將由軍方直接負責建造、管理之外,幾乎所有能夠外購的物資領域,如新布、染料、鐵料、制衣、造車、石灰、桐油、毛鬃、火油、煤石、木材、磚石、婆羅山灰等工場、工礦主及商家們,都紛紛申請納入海州後勤支持基地的采購對象之列,能直接在海州建設工場,幾乎都提出申請或已經正在實行。而新成立的工場,包括軍方後勤部門,都雇傭北方軍團的將卒或海州屯區將卒的家眷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