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九十七章 大軍集結(第2/2頁)

※※※※※※※※※※※※※※※※

等不得收拾新渝的殘局,著馮衍率部暫留幾日外,張季恒於次日即率主力離開新渝,從蒙山東麓北上,張佐武、顧浩隨行。

八月十二日抵達豫章,大軍到豫章後,也不進城,繞過豫章城即往北行,奔江州而去。每日行百裏,片刻都不耽擱,張佐武、顧浩都是文士出身,有騾馬可騎,一走數日,還是覺得疲累不堪,越發覺得淮東軍之強名不虛傳,僅靠這五日走五百裏的行軍能耐,就將潭州軍甩出幾條大街去。

從豫章往江州的驛道,位於鄱陽湖西岸。張佐武、顧浩隨軍而行,除驛道上擠滿軍馬,鄱陽湖近岸的湖面上也是千帆競張。這些兵船,載著滿船的甲卒,跟張佐武他們同時往北而行。離得遠,看不清旗號,張佐武也不曉得是贛州或是撫州調集北上的兵馬。

再細想想,贛州的陳漬部,撫州的張苟部,都是淮東軍的精銳戰力。南陽若是失陷,北燕大軍就將聯合奢、羅兩家南下,最多將近三十萬兵馬會如洪水一般沿漢水往南席卷,林縛又怎麽可能將陳漬、張苟兩部精銳近三萬兵力丟在江西腹地?

雖說還不能肯定說淮東軍就不能遏制住北燕西路大軍南下的勢頭,但至少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即使荊湖、池州以及淮西這次能與淮東共進退,劣勢也非常的明顯。

表面看上去,越朝在西線的兵馬加起來也不在少數,荊湖、池州軍,淮西以及淮東將調往廬州、江州的兵馬,總數也有三十萬之多,但是兵力分散在外圍,難以聚攏到荊襄地區與北燕進行會戰。

而一旦叫北燕拿下南陽,北燕除了在東翼留下少量的兵馬(如陳芝虎部)牽制淮西董原外,將最多能聚集近三十萬兵馬往南下。而在南面,淮東軍在江州,池州軍在鄂東,荊湖軍在荊州、江夏的總兵力,也只有十七萬。

池州軍剛受樅陽大挫,士氣還沒有恢復過來,三萬人馬的戰力不能期待太多。而胡文穆據荊湖自立,雖說六萬兵馬,但早年連隨州都不敢打,軍隊的戰鬥力更不值得期待,麾下也沒有什麽名將可用。故而淮東真要渡江北上,在荊襄與南下的北燕兵馬會戰,更多的只能依賴自身的戰力。

雖說淮東在廬州還備有三萬多精銳,但淮東部署在廬州的兵馬,是保護淮西側翼的。一旦淮東將廬州兵馬調到江州,北燕奪南陽,順勢從桐柏山東出,席卷信陽,進襲壽州,才是更好的選擇。

淮東單單能在江州集結的兵馬,是難以與南下北燕西線主力抗衡的。但對淮東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有揚子江天險可依,大不了放棄揚子江北岸的荊襄地區,退守南岸,猶不失一個劃江而治。

對於胡文穆來說,即使不得不放棄北岸的地盤,猶能保住南岸江夏,鄂州兩府。

最艱難的還是池州軍。池州軍守黃梅、樅陽,雖說與江州隔江相依,但畢竟要直接接觸北燕大軍,成了江州、廬州的擋板。但池州軍要放棄黃梅、樅陽撤走,他們能往那裏撤?往東是廬州,往南渡江是江州,得要林縛同意他們撤,他們才有撤的余地。

張佐武與顧浩越接近江州城,越認定淮東最終會放棄荊襄。雖說放棄荊襄對淮東也相當不利,但他們認定淮東這時候並沒有跟北燕爭荊襄的條件。

到江州,張佐武、顧浩自然是要去見拜見林縛。然而十五日進入江州,淮東在江西的重要人物,自林縛以下,一個都不見蹤影。到這時,張佐武、顧浩才知道林縛、傅青河、高宗庭、宋浮、敖滄海一幹人等,已率靖海水營葛存雄部,長山軍虞文澄部已經渡江到北岸,進軍到蘄春城南,與池州軍鄧愈所部,對蘄春陳韓三形成夾擊之勢。

張佐武、顧浩這才知道他們一路上的猜測都是錯的,淮東這是擺開架式要與北燕大軍在荊襄進行會戰啊。

江州這邊,暫由江州知府楊子忱主持。楊子忱告之張佐武、顧浩,他們要是想去北岸,可以派船送他們過去,當然他們也可以暫時留在江州城等到戰事結束。

雖說留在江州更安全,但張佐武、顧浩想不明白淮東軍在兵力明明處於劣勢,為何還要選擇與燕北西線大軍在荊襄會戰,遂想去前線觀戰。他們都明白,只要跟在林縛身邊,再怎麽不濟,保命逃回江州還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