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逐鹿 第六十五章 大堤築成(第2/2頁)

築成扞海堤後,堤內近百萬畝田地就從根本上解決海侵之害,有條件逐步改造成豐產良田。堤內大片的湖蕩、濕地、沼澤,也能通過逐步的圍圩造堤,改造成能耕作的良田。即使大量的湖蕩、荒灘、濕沼等都給淮東軍司收為官有,用於安置流民、浮戶,但地方上田主的自有田地,也因為扞海堤的修成,受到明顯的直接好處。一些開明鄉紳、田主,甚至主動配合淮東的減租減賦新政,招募更多的佃戶改造,耕種田地,使得自有田地能有更多的產出。

林縛在淮東還無法進行徹底的土地改革,除了推動減租減賦新政外,更多的是鼓勵佃戶從田主手裏贖買田地,降低淮東的土地兼並程度。

一些田主不願降低租賦,但有部分人願意出售田地,以避免跟淮東在地方推行的減租減賦新政起沖突。對田主來說,出售田地所得的銀錢可以存入淮東錢莊吃錢息,比直接經營田地不差。當然,淮東同時在稅賦政策上,支持佃戶從淮東錢莊支借贖買之資,形成完整的循環。

當然,從根本上,佃戶在贖買田地之後,耕作、改良田地的積極性會大幅增加,土地產出也會大幅增加,這樣才能為錢莊提供足夠的錢息收入,來作為推動整個循環不斷擴大規模的原動力。

這一點,也只有真正精通政事的人才能有深刻的理解。當其他地方還在費盡心機的要從生存都有問題的農戶頭上多搜刮些錢糧時,淮東今年從淮東錢莊的頭上就能征收超過八萬兩銀的厘金。

當然,瘦田劣地與膏腴之地對丁口的容納程度是天差地別的。

在崇州,特別在運鹽河清淤之後,大規模推廣稻麥棉復種,一戶丁口耕種十畝良田,甚至能夠承受三成比例的租賦壓力還有富足。而在水利受到嚴重摧殘的淮泗地區,一戶人家耕種三四十畝地,也僅能勉強糊口,對自然災害及社會動蕩的承受力也極差。

以往,臯城、建陵、鹽瀆三縣位於湖蕩平原區的低窪地帶,三縣的丁口加起來,甚至比不上海陵或崇州一縣。扞海堤築成,臯城、建陵、鹽瀆三縣土地容納丁口的能力就會大幅增加,再加上淮東大規模的開發鶴城草場,淮東內地四五十萬浮戶、流民逐步的安置下去,才成為可能。這也將較為徹底的緩解諸縣地方上日益劇烈的社會矛盾跟動蕩。

在這個時代,無論是佃租還是自有田地,普通民眾唯有田地耕作,才能徹底的安頓下來。而為了珍惜當前能有田地耕作的機會,那些飽受饑寒流離之苦的民眾,也會不惜流血甚至性命的擁護淮東軍司。

也只有淮東軍司少數一部分人能夠接觸到核心數據,才能理解修築扞海堤以及圍繞扞海堤所進行的一系列動作,對淮東的意義是何等的深刻。

如今沿堤道,還留了萬余輜兵,繼續進行堤道修護、護堤防海林種植等後續工作。這萬余輜兵沿扞海堤十二座驛堡及諸多防寨分布,也是構成扞海堤防海體系的基本防禦力量。

還有約四萬輜兵轉入堤內,進行圍圩造堤、興修水利、墾荒屯種等事,也是淮東的儲備兵力。

此外,從年初到這時,長山營,崇城步營,靖海第二、第三水營及以浙東行營軍大規模的擴編,新編之外,鳳離營也一次性擴編到二十營,兵力增加了一倍,消耗了約五萬輜兵儲備。如今,淮東軍編有長山營一萬八千卒,崇城步營九千卒,鳳離營一萬兩千卒,浙東行營軍一萬兩千卒,靖海第一、第二、第三水營一萬五千卒,海東行營五千卒,黑水洋船社及集雲社武衛三千卒,直屬戰力超過七萬人。

只是短時間內擴編規模太大,兵甲補充不足,戰鬥力整體有所下滑。

更為重要的,包括海東行營在內,淮東軍約四分之三的兵力都部署在南線,包括崇州以及泗陽防線在內,淮東在北邊能調動的直屬戰力加起來都不足兩萬人。

相比較直轄戰力,以工輜營為核心的儲備兵力降到五萬人,已經有所不足。

秦承祖與孫壯此次去淮泗,除了說服劉妙貞、馬蘭頭等人將紅襖軍主力部署在北線防備隨時有可能從河淮地區滲透而來的東胡騎兵的同時,還要說服劉妙貞、馬蘭頭同意淮東從淮泗流民裏招募丁壯,在泗陽一帶組建兩到三萬人規模的工輜營。

這也是防備紅襖軍倒戈,增強淮東對淮泗地方控制力,增加淮東兵員儲備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