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逐鹿 第三十七章 飛轉直下(第2/2頁)

由於虜騎大量湧入,對冀西地區的軍情刺探已經十分困難,吳齊也不再留在肅寧陪同楊一航守城,當天就先返回津海。

吳齊在回津海途中,遇到一路滲透進來的虜騎。當時這一路虜騎有兩百多人,而吳齊的護騎僅有五十多人,就在毫無遮擋的野地裏遇上,情形極險。

不過東虜此時在燕南執行避實就虛的戰略,看到吳齊這隊騎兵有五十多人,披甲執弩,像是津海軍的精銳騎隊,遠遠的對射了數十箭,就遠遠的避走,讓吳齊險象環生的躲過一劫。

吳齊進入津海城,昔時整飭的津海城已經是一片雜亂。這幾日避入津海的難民已達六七萬之眾,除了難民之外,大量的牲口更是將城裏搞得肮臟無比。

燕南三府,河間府算是恢復最好的,黃河修堤民夫大亂,也沒有怎麽波及到河間府。特別是津海附近地區,由於大力推廣植稻,農耕甚至要超過崇觀九年之前的水平。但河間府整體上還很貧弱。

津海糧道的存在,使得津海城異常的繁榮。除了米糧,南方的大量物資都要通過津海往京畿地區轉運,這兩三年的時間裏,津海城裏的布店、綢莊就有三四十家之多。只是這樣的繁榮有如曇花一現,剛剛盛放,就要凋零。

吳齊剛進城,林續宏就迎了過來,遠遠地喊道:“吳將軍,大公子請你過去……”

林續宏原是林記的大掌櫃,來津海後就成為大公子的親信,所有林氏在河間府的生意,都由他出面主持,雖無官職在身,在津海城裏卻是說話跺腳地動山搖的角色。

街巷都是人,吳齊將馬交給身後人,他與林續宏在隨扈的簇擁下,往督兵備府衙而去,邊走邊問:“北面情勢如何,朝廷最近有什麽動作沒有?”

林縛派吳齊親自到北面來,就是要準確的掌握北地的形勢。雖然兩百多哨探放出去,但隨著戰事的深入,東虜憑借騎兵的優勢,對野外地區的控制力會越來越強,吳齊要知道更多、更準確的消息,還要與朝廷的信報、塘抄結合起來。

“今天剛到的消息,有一支約五千人左右的虜騎,跨遼東灣奔襲寧津。”林續宏說道:“當時臨渝近萬余援兵剛到寧津,在寧津堡外,與虜騎倉促相接,打了一仗。臨渝援兵力戰不敵,有一部分人退進寧津堡,有一部兵往臨渝撤——往臨渝撤的人馬傷亡慘重,僅有數百人逃回,具體傷亡不曉得。朝廷已經決定調宣府軍進來禦敵,還沒有命令遼西薊北軍北撤……”

吳齊蹙著眉頭,東胡人已有精銳騎兵切入遼西的退路上,就算朝廷當機立斷,薊北軍想退回來也很難,更不知道郝宗成有沒有斷臂退兵的勇氣跟能力。

宣府是燕北三鎮之一,近年來所受打擊不大,但兵馬實額僅有三萬人不到,也不曉得朝廷到底調了多少兵馬進來。看朝廷當前的部署,仍然是希望這邊能咬牙堅持住而遼西能攻克遼陽奪得大捷。

吳齊對元氏朝廷只有仇恨而無情義,心裏冷笑,此時燕南與京畿、薊州等地還有抵抗的意志,一旦等薊北軍主力在遼西覆滅,這點抵抗意志也將跟著崩潰——這跟朝廷能調多少兵馬無關,在困難時刻,將卒的抵抗意志更為重要。

吳齊隨林續宏進了官廳,官廳裏除了林續文、孫尚望、馬一功等人之外,戶部右侍郎,津海總領司總制司黃錦年,及戶部員外郎,津海倉監事官張文燈等人也在場。

黃錦年的品軼比林續文還高,他實際掌握津海倉及京畿漕糧輸運諸事。林續文掌握津海軍,河間府軍政大權及漕糧進入津海倉之前的輸運事務。在津海,林續文的權柄更重,但時局危難,津海城裏名義上還是要以黃錦年為首。在官廳之前,黃錦年坐左側,林續文坐右側,張文燈、孫尚望、馬一功等人坐在下首。

“吳將軍,還打算派人將你請回來呢!”黃錦年看著吳齊擡步跨門檻進來,站起來相迎道。

吳齊微微一怔,以往在黃錦年眼裏,吳齊只是一個幹瘦的淮東軍漢,對來津海公幹的他可是連個正眼色都不屑給的。

轉念間,吳齊倒是想明白了,就算朝廷對遼西還存有幻想,這種情形也應該考慮萬一遼西崩潰的嚴重後果了。此時能來援京畿的,除了陳芝虎部、長淮軍、梁家外,就是淮東軍了。

再者,若是燕京最終守不住,朝廷倉促間要遷都的話,也只能先退到津海來,從津海走海路去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