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逐鹿 第三十三章 危局(第2/2頁)

高宗庭神色沮喪,沒有說什麽。

克扣糧餉自然是無稽之談,他確實為李卓暗中從淮東拿糧運到京中私售,但一切都用去補貼軍用,一兩銀子都沒有落下私人口袋,但是誰信?

京中糧市自然給張協及戶部官員在背後撐腰的糧商控制,他們在京中私售米糧一事,不可能完全瞞過張協。換作平時,這也算不了什麽,手眼通天的人,如梁氏,如郝宗成,如張協及戶部官員,有幾個不在做這樁事?

只是張協這時候將這樁事扯出來,又直接誣指李卓克扣糧餉,殺傷力極大。他們還無法辯解,天下又有幾人會相信李卓大公無私到這種地步?要是李卓對宮中那位言聽計從,這樁事算不了什麽,但與私通東虜的謠言以及李卓堅持不肯出兵等事結合起來,只會加劇宮中那位的疑心。

張協這時候要將李卓拉下馬,不難理解。

當初燕北形勢危惡,非李卓不能力挽狂瀾,張協那時候也只能指望李卓出來救急。這時候張協與朝中諸公都頭腦發熱,以為平虜有望,就不希望這樁“大功績”落到李卓頭上。李卓以兵部尚書銜帥邊鎮,獲得松山大捷,就離相位更近了一步。張協也許不會信李卓與東胡人私通,但他不會不防李卓爭他的相位。

張協深知崇觀帝的心思,他不會明面上反對向遼陽進軍,但趕著李卓占了松山之後不肯再進軍,他焉有不往李卓身上潑臟水的道理?

對張協來說,寧可將破遼陽的功績給郝宗成,也要遠遠好過給李卓得去。郝宗成是內臣,功績再大,封爵封侯封王都有先例,卻不可能跟他來爭相位。

退一萬步講,即使不能將李卓拉下馬,張協也更希望李卓在打遼陽吃敗仗,將松山大捷的功績抵消掉。

“梁家是什麽態度?梁習父子長期鎮守邊地,應該對東虜有更清楚的認識,他們應該不希望燕北防線崩潰的……”孫尚望問道。、

梁家背後的人物就是梁太後,梁習又是魯國公,占了河中以及大半個山東,在朝廷的根基很深,影響也大。

“梁家的確不會希望燕北防線徹底崩潰。”吳齊說道:“但梁家也不認為東虜有一舉攻破京師的能力,這時候梁家更希望李兵部向遼陽倉促出兵吃敗仗!”

孫尚望看了高宗庭一眼,見他神色黯淡,心想他對梁家的心思應該早有準確的認識。

即便在淮東,特別是看到淮東有逐鹿天下可能之時,也沒有多少人希望元氏恢復中興之治,梁家有這樣的心態,實在不奇怪。

至於郝宗成,郝宗成當初能坐看晉中軍覆滅,指望郝宗成能顧全大局,還不如指望一頭豬——偏偏宮中那位對郝宗成又是出奇的信任。

“我離開京師時,宮裏又發了一道催李兵部向遼陽進軍的上諭去遼西。”吳齊聲音沉重的繼續說道:“據宮中傳出的消息,隨這道上諭去遼西的,還有一道密旨。至於密旨裏寫著什麽,密旨是交給誰手的,倒是探不出什麽消息……”

“已經到這一步了啊!”高宗庭長嘆一聲,轉過身去,望著茫茫大海,臉頰落下兩行清淚。

換帥?孫尚望與胡喬中對望了一眼。

誰都曉得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然而君臣相疑,臨陣換將這種事,從來都是史不絕書的。李卓親率薊鎮兵進攻遼陽,那是十分兇險的事,這時候換個人率薊鎮兵去打遼陽,能有怎樣的結局,自然可想而知了。

高宗庭的絕望,吳齊等人看在眼裏,沒有說什麽。不管怎麽說,也不管東胡人下一步會有什麽動作,有怎樣的布局,津海這邊都要以燕北防線即將徹底崩潰為前提做準備了。

吳齊吩咐孫尚望、胡喬中道:“我與高先生去昌黎,等淮東最新的指示過來,也許要拖上一段時間。不過這邊不能再拖下去,從今日起,所有來津海的糧船,米糧一律不入官倉,統統卸到津衛島。船盡可能往南撤一些,防備天氣還有大寒的可能。我剛與大公子商議過,這時候就要往南邊撤人,大規模的只能先走陸路往陽信疏散;所有的預備兵員一律編入現役;所有的鐵作,都轉為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