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淮東 第四十三章 政務(第2/2頁)

“兩淮鹽鐵司那邊沒有意見?”韓采芝問道:“鶴城兩年開墾六十萬畝糧田,差不多要開墾掉小一半的土地,兩淮鹽鐵司總不可能一點都不知道!再說這麽多人手用來開墾糧田,又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如何向射陽、大豐鹽區保證每年八百萬捆草料的供應?”

張苟心想林縛剛回崇州,人沒有回崇城去,就直接帶著諸人北上,大概就是跟兩淮鹽鐵司的官員進行協調。

大規模的屯墾,必然會影響到草料的供應。

“射陽、大豐鹽場會嘗試著改煮法為曬法,節約草料的使用。”朱艾這次跟著北上,知道淮東軍司跟兩淮鹽鐵司的協調情況,這種事自然是機密,但張季恒、韓采芝、張苟三人的調令已下,已經明確是淮東軍司副旅帥級別的高級將領,朱艾能知悉的事情,對他們是沒有隱瞞必要的,“這兩個鹽場因此造成的官鹽生產減損,由這邊負責從海東地區購入海鹽來貼補。今年會直接貼補三萬石海鹽……鹽鐵司每年從這兩個鹽場收購官鹽也不過十二萬石,我們一下子補貼給他們四分之一的量,他們還少了收運之繁瑣,還能有什麽不滿意的?”

“這倒也是,即使將鶴城草場所出的草料一並算上,用煮法也頂多只能產八萬石鹽,這邊一次貼補這麽多,兩個鹽場的官員不知道能從裏面撈多少銀子。”韓采芝感慨道。

官鹽銷價奇高,主要是鹽稅倒占了十之八九,鹽鐵司真正從鹽戶手裏收購三萬石食鹽,花費也不過三四萬兩銀子。淮東從海東地區收購海鹽補足給鹽鐵司,成本不會超過五萬兩銀子,即使增加一倍,也就十萬兩銀子。

而整個鶴城草場,在扞海堤之內,丈量土地面積超過為七千平方裏。與崇州進行整合,調整,完全能分置出三個縣來。即使早期開墾成本巨大,但以崇州的人口密度計算,多置兩個縣出來,差不多能安置十萬戶丁口,這個絕對不是每年多投入十萬兩銀子能夠衡量的。

“下一步該收口子了吧?”張苟問道。

“怕是不會,看大人的意思,怎麽也要等到扞海堤建成之後。”朱艾說道:“能跟兩個鹽場監院談成交易,也是以收口子相要挾。既然談妥了,暫時不會有什麽變化。”

朱艾等三個屯長,與韓采芝、張苟共事有半年時間,彼此間很熟悉,也常討論這些問題。張苟說的“收口子”,就是利用扞海堤以及淮東諸巡檢司所形成的封鎖線,嚴厲打擊私鹽從兩淮鹽區流出去。這將使淮東軍司從“鹽銀保糧”裏獲得更多的利益。

張苟也是到崇州之後,才開始思考這些深層次的問題。韓采芝也是在林縛的要求,為了達到一個合格的高級將領的要求,認真而系統的去學習政事。

相比較之下,朱艾則更多的表現出他在這方面的天賦來。事實上,朱艾的級別要比韓采芝、張苟低得多,接觸到的機密也有限,但是在淮東政事上,韓采芝、張苟反而要向朱艾請教。

韓采芝問道:“如今兩淮鹽區官鹽產量每年能有二十五萬石,口子收緊的話,能增加多少?”

“不會低於這個數。”朱艾伸出四個手指頭來,說道:“我估算不會低於這個數。”

“這麽高?”韓采芝詫異地說道。

“官鹽加過鹽稅後,每斤不應低於兩百錢,淮東鹽價每年僅在百錢左右,鹽商暗中至少加一倍的私鹽進行折沖,才不會虧本。你以為那些鹽商是因為好心,為了讓民眾吃得起鹽,才冒砍頭的危險,拿私鹽進來折沖嗎?”朱艾笑問道:“馬家伏法時,良田數千頃,從何而來?”

韓采芝笑了笑,淮東軍當初打擊馬家時,前後真金白銀就有六七十萬兩,良田、莊院更是無數,還不是從私鹽裏獲利?

其他的不清楚,工輜營的賬,韓采芝細算過。淮東軍照兩萬兵額折算,每年能從劉庭州控制的淮東軍領司額外獲得一千兩百石的食鹽,不過這遠遠不夠淮東軍司所用。

以工輜營六萬卒,五千頭牲口計算,每年僅食鹽就要用掉六千石。要是不用私鹽,這六千石鹽比照官價,就是十二萬兩銀子。淮東軍司自然不會在這上面花冤枉銀子,在長山島、大橫島就有自己的曬鹽場。實際的曬鹽成本,比照官價,都不足二十分之一。這個,韓采芝、張苟等人都是知道的。

不過兩淮鹽場真正的私鹽數,是不是朱艾所說的這個數,韓采芝、張苟都不能確定,畢竟政事不是他們的專長。要真是此數,這邊要是能將兩淮鹽區的私鹽流出牢牢地控制在手裏,養十萬精兵都有可能。

韓采芝、張苟與朱艾正說著話,秦承祖走了進來。秦承祖來了,林縛不會讓秦承祖在那裏等候,就將他們一起喊進去,談設置軍令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