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淮東 第四十二章 回崇州(第2/3頁)

張苟頗為冷淡,他心裏清楚,無論是他對淮東軍司,還是淮東軍司對他,杆爺都是過不了的檻,過不了的死結,他在工輜營的實權,甚至還不如朱艾。但他同時又不得不承認,朱艾是個極有能耐的人,淮東軍司若真能不計究出身的用他,朱艾將來的成就應該在韓采芝之上。

鶴城雖是巡檢司、草場司之設,但城池之固、之大,不亞於州縣,城中民眾以及周邊的屯田,都有了不小的規模。與江門一樣,包括在巡檢司的官吏設置上,都實際上已經完成置縣的準備,就差朝廷一紙令文。

林縛就任淮東制置使,作為淮東兩府十一縣的軍政長官,但也僅僅只對崇州一縣之地,能做到軍政、民政以及財政、官吏任命等事務上的完全掌握。就算兩淮鹽區不需要鶴城草場提供草料,張協、嶽冷秋之流,也只有在吃錯了藥的情況下,才會同意將鶴城草場分拆置縣,使林縛完全掌握之地從一縣拓展到三縣。

張苟由於粗習文墨,在流民軍裏比其他將領見識多,受到劉安兒及孫壯的重用,張苟也頗為自得,但到崇州後,才算是真正的開了眼界,提高了見識。

在崇州大半年時間,有一種好處就是張苟能夠看到各地匯集來的塘抄邸報,新的老的都可以。僅僅這些就給張苟提供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視野,去反思流民軍這些年來越打越疲、越打越弱的問題。

前年,進淮泗地區的流民軍一度高達四十萬,而淮泗地區的官兵以長淮軍、淮東軍為主,不過四五萬人。流民軍就在四五萬官兵的壓迫下,給打得流花落水。不要說淮東軍了,就是長淮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也以不到兩萬兵力,抵擋住流民軍十數萬精兵的攻城,死守徐州城長達半年時間未給動搖過。

這其中的差距,已經不能簡單的拿戰鬥力、戰術水平來衡量了。包括韓采芝、陳魁立、張苟、陳漬等人在內,許多歸附的流民軍將領,都在反思這個問題。

由於沒有多少實權,也就意味著事務不多,張苟反而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去反思流民軍的成與敗。

以前囿於視野有限,條件有限,從地方上收集來的書冊,也都是些經義典籍,文字生僻,言簡義奧,有故弄玄虛之嫌。一冊兵書,恨不得在短短數千言裏,就想將帶兵打仗的事情說完了,對實際的幫助很有限,更多的是要靠將領個人根據實戰經驗進行總結、領會。

林縛親自編寫的淮東軍馬步軍操典,僅旗伍一級最基本的戰術操訓,就著有數萬言。在文字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輔以上百幅圖解。即使不識字,看圖解,聽人解說幾遍,腦子稍微靈活一些,也能掌握最基本的旗伍隊一級的戰術。

張苟初得操典時,還是從韓采芝那裏借來的,剛得到時,還如獲至寶,以為唯有韓采芝能得淮東軍的信任,才能得到這樣的絕密卷宗,想暗中抄寫下來,給杆爺送一份過去,心裏想著,要是流民軍能早些日子得到這本操典,絕不至於給官兵打得這麽慘。

設於鶴城的戰訓學堂,年後招人,工輜營一次推薦四百名軍官進入鶴城初級戰訓學堂學習,張苟也在其中。每個月進鶴城集中學習半個月,還有半個月回工段處理事務,輪流進行。進入戰訓學堂後,張苟才發現他如獲至寶的馬步軍操典,只要進入戰訓學堂,就能是人手一冊,在淮東軍司並非什麽絕密卷宗。也難怪韓采芝不防備他,輕易將操典先借給他看。

不斷的看到新的落差,令張苟心裏對流民軍的前途也越來越沮喪。

不要說操典裏所寫的令人如獲至寶的內容,僅一本兩百多頁的尋常書冊,有近三寸厚,印制精良,張苟以前托人從江寧書商購買,少說要十兩銀子。最基本的馬步軍及水營操典,淮東軍都卒長以上的軍官,幾乎能做到人手一冊,進初級戰訓學堂的學員能做到人手一冊。更有各種講義、塘抄印刷,淮東軍內部的紙張消耗,就達到一個驚人的規模,僅這一項就是連飯都吃不飽的流民軍,遠遠無法相比的。

除了免費發放的書冊外,淮東軍司向內部將領及官吏供應的其他書冊,售價也極其低廉,常常只要花一二百錢就能買一本城裏書肆需要好幾兩銀子才能買到的一本書籍。

除了書籍之外,淮東軍司向內部將領、官吏定量供應的其他生活物資,售價通常也僅僅只有市價的一半甚至幾分之一。這些書籍及其他生活物資,絕大多數是由觀音灘、崇城的工場作坊供應,也是售價能夠低廉的關鍵因素。這也保證將領與官吏在薪銀不高的同時,手裏頭也相對寬裕,生活不那麽窘迫。

流民軍需要經過殘酷的血腥戰爭淘汰,在千百死屍上,才能有一名合格的營將脫穎而出,也僅僅是在基本層面上做到有勇有謀而已。年後挑選到鶴城初級戰訓學堂進行短期學習的工輜營四百名軍官,多為原流民軍都隊一級的基層軍官。經過短期集中學習,這批軍官裏就有好些人表現出比流民軍營將更高的戰術水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