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山河碎 第六章 天下亂局(第2/2頁)

就浙南的局勢,除明州、會稽兩府諸縣給晉家叛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去,然而衢州、台州、平陽、處州等浙南府縣還未失陷。龍山一敗,浙兵消耗殆盡,少數潰兵也多漂海越江逃入嘉興、杭州等地接受整編,浙南府縣防守只能依賴地方鄉兵。董原在錢江北岸的嘉杭湖等地能調動的兵力不過兩萬,以維揚軍、寧海軍為主,錯雜潰兵以及地方鄉兵,精銳有限,守北岸的嘉杭湖三地尚且吃力,根本派不出兵馬去援衢州,對夾於明會及晉安之間的平、,台州等府縣更是鞭長莫及。

晉安叛軍猝然奪得明州、會稽,又出奇兵封虞萬杲的建安軍於閩北山城,又要出兵奪漳泉等地,正處於急勢布局的階段,暫時還分不出手來去奪浙南府縣。

晉安叛軍分不出手去奪浙南諸府縣,東南諸郡也抽不精兵去援兩浙。

※※※※※※※※※※※※※※※※

十月底,劉安兒部流民軍北進陜東受阻,退守商縣,派紅襖女劉妙貞沿丹水而下奪均州,進而攻克南陽。

十一月初一,劉妙貞、楊全等叛將率一部流民軍精銳從南陽北上向防務空虛的汝州進軍,正式挺進豫西,意圖與陳韓三的天襖左護軍在豫中合師。

劉安兒、龔玉裁、羅獻成等流民軍勢力雖說數度受挫,然而聲勢不減,從淮上轉戰湖北、川東、西秦等地,越戰越勇,已成燎原之勢,流民軍規模幾近百萬。其中以劉安兒部精兵最多,除劉妙貞、楊全外,吳世遺、孫杆子、馬蘭頭都是其麾下能征善戰的叛將。

陳韓三雖領緝盜營叛投劉安兒,實為獨立一部,長期以來只保持四五千兵力,卻最為精銳,軍中又多戰馬,來往如風。陳韓三叛變後從流民軍征戰十數次,每戰必克,令淮上、漢中、南陽、豫北等地的官兵以及地方兵聞風喪膽。促動三十萬黃河修堤民夫叛亂之後,陳韓三以天襖左護軍自居,才正式在魯西聊城補征健勇,將所部擴充到兩萬余人。

嶽冷秋率長淮軍北上鎮壓民變,先要面對的是在豫中會師的陳韓三、劉妙貞、楊全等流民叛軍中的精銳,這時候也不知道他能有幾成把握,不過北面還有三支來援的鎮軍歸嶽冷秋節制。

林縛雖與嶽冷秋針鋒相對,但與嶽冷秋不希望江東左軍在崇州潰敗一樣,林縛也不希望長淮軍在豫中受大挫,那樣會使整個中原局勢一爛到底。

北地的戰事也風起雲湧,月底就有信報走海路傳來,通報了燕山西北線的戰況,東虜於十月下旬破開大同北的邊墻,大舉湧入晉北,大同周邊城塞接連失陷,唯陳芝虎率精銳死守大同。

陳芝虎派信使突圍向李卓請援,說東虜攻勢甚急,不過又說城中糧草不缺,能守三五個月,要李卓援兵不可促發,免中虜賊打援之計……倒很有些大將的風度。

只要大同不失,東虜騎兵多半不敢繞道深入晉中,燕北局勢堪能勉強維持。

與此同時,朝廷又有聲音,要李卓趁機從薊北臨渝出兵攻打東胡,既可解大同之圍,又能趁機奪回遼西失地。

李卓對這樣的聲音置之不理,已經受到多次彈劾。

中原局勢不穩,天襖叛軍有可能會威脅燕京,李卓在薊北練兵不過半年,成效有限,雖說東虜主力給吸引到晉中大同一線,此時也絕不是出兵奪遼西故地的時機。

東虜從北往南打,是從窮地入富地,可以就地搶糧解除補充。收復遼西故地從南往北打,是從富地入窮地,就算有以戰養戰的心思,在遼西窮僻之地也籌不到糧食,只能依仗後方。就算沒有天襖叛軍在魯北大張聲勢,以當前的津海糧道也只能勉強維持京畿及北線諸軍的糧草補給,又哪有余力派兵出薊北臨渝奪遼西故地?

所謂的圍魏救趙,只是不切實際的書生之言,然而在朝中很有市場,也不知是否有人暗中慫恿,那些言官跳得厲害,攻詰李卓不出兵實是畏敵怯戰。

※※※※※※※※※※※※※※※※

在如此風雨招搖的局勢下,林縛於十一月初八離開江寧,坐船返回崇州。

與江寧工部的爭執也沒有定論,但有葛司虞從中牽引,龍江船場及諸坊司大匠近百人拖家攜口隨林縛遷往崇州定居。林縛花銀子買通龍江船場及諸坊司的官吏,江寧工部的官員對此毫無察覺。在這些官老爺的眼裏,匠戶手藝再好,也是賤籍下民,哪裏會放在心裏。

隨林縛同時順江而下的,是楊釋率領去崇州進行水戰訓練的兩營健銳,分別來自顧悟塵從按察使司帶出來的緝騎精銳以及從東陽鄉勇裏抽調的健勇。待訓練有成,他們將直接編入江寧水營成為主力。而此時的江寧水營,已經給顧悟塵分三撥輪調南往浙東支援戰事,接受董原的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