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濤海怒 第四十四章 陷阱

走到廊檐下,林縛將雨蓑解下來,看著檐頭淅淅瀝瀝的雨水像珠簾子似的滴垂下來,眉頭微微蹙著。

雖然大家都在抱怨這樣的陰雨天氣耽誤事情,但是誰能對老天爺鬧什麽脾氣,梅雨季節過去,接下來的汛季更讓人頭疼。

“大人這麽早就過來了……”

林縛回頭見崇州縣的工房書吏楊幕從走廊那頭過來,跟自己作揖行禮,笑著回禮道:“早些過來,可以跟大家坐下來喝喝茶,閑扯蛋——這雨不知道幾時會歇,大家在吏房裏枯坐,怕是等雨歇了,人都要長出青苔來了。我帶了些好茶過來,等會兒叫人給大家泡上……”

“大人真是客氣,卑職在這裏先謝大人的好茶了。”楊幕長揖施禮,便要先進議事堂裏去。

“對了,楊書辦,我聽說這幾天來,縣裏就有好幾處積澇,已經跟縣裏報災了,你們有下去看過沒有?”林縛喊住楊幕。

“卑職昨日去看過了,不算嚴重。”楊幕回稟道:“到夏秋時,崇州的積澇才叫人頭疼……”

“倒要跟楊書辦請教,可有什麽好辦法減輕崇州的積澇災害?”林縛問道。

崇州是積沙成陸,地勢低平,夏秋時又是多雨地帶,雨勢一大,積水排不出去,就形成積澇,崇州的積澇災害十分的嚴重。便是這時的霏綿陰雨,已經有些地方積澇成患了。

比起內澇對農業造成的減產,台風,海潮災害倒不值得一提了。像去年那樣的風災,崇州也是好些年都難遇一回,主要還是初登西沙島的流民對應付汛季台風沒有經驗,才造成那麽慘重的傷亡。

楊幕沉吟起來,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楊幕對林縛提出這樣的問題,也不覺得奇怪。大半月來,林縛與崇州縣新補選上來的官吏接觸很頻繁,要比整日躲在園子裏的韓載頻繁多了,也習慣問一些民生問題,大家都見怪不怪了。只是林縛問的有些問題很大,讓大家頗感到頭疼,難以回答。

縣衙工房是負責縣境屯田水利及營造等事務不假,實際上當世縣衙的主要工作都是圍繞糧賦丁稅來進行,哪裏有了澇災或旱災報上來,工房或許會抽調人手去核查,回來如實稟報或誇大幾分災情,縣尊酌情考慮,給受災地需減免一些賦稅,這件事便算完結,哪裏會去從根本上考慮減輕或者說消弭這些災害的辦法?

楊幕倒不反感這些,真正有才幹的人,不應該畏懼回答這樣問題,又恰是表現才幹的一個機會。

當然了,楊幕也注意到林縛率江東左軍進駐崇州之後,崇州縣裏處置縣務時的方式或者說是風格,與以往,或者說與其他縣,有了非常大的不同。

比方說築城之事,一般說來應該是林縛、韓載、吳梅久與幾個心腹親信商議出一個方案再呈稟郡司批準,有了定策吩咐下面人具體執行就是——眼下倒好,不僅將吏員們都召集起來問策,還將各鄉各裏的鄉老裏長一起召集過來商議這件事情。

楊幕沉吟片刻,回答道:“積澇成災,要減輕澇害,也就在於一個‘排’字上。大雨每至,只要及時將積水排出去,也就不會造成澇害了。說到‘排’,應是多挖溝渠,以利排水——當然,就也是有利灌溉的。只是這些事情不容易,崇州縣此時想做這些事,更是千難萬難……”

“楊先生既然有些想法,不妨整理出來。”林縛說道:“我在江寧時別人都說我不事書文,只喜歡搞些旁門左術,還特意請江寧刑部主事趙舒翰編《匠典》,這排澇之術算是農耕水利的分支,此時未必有用,將來則一定有用的……”

“卑職曉得,卑職回去一定會多做些功課,免得太粗鄙的東西拿出來給大人笑話。”楊幕說道。

“致庸推薦楊先生時就說楊先生善田事,在崇州有聲名。”林縛笑道,又問道:“對了,韓特使欲征寺田建新城,你對此怎麽看?”

楊幕遲疑著不知道怎麽回答。

“有什麽想法請照實說來。”林縛看出楊幕頗有顧忌,作揖請他直言。

“不瞞大人,楊幕覺得韓大人此舉是件好事,也許韓大人有些操之過急了。”楊幕說道。

“是件好事,是件好事。”林縛哈哈笑了兩聲,便放楊幕進議事堂裏。

楊幕是本地人,應該知道廣教寺名下的田產有寺田與寄田之分,不應該單純的都說成“寺田”。但是楊幕家境貧寒,考中秀才之後,一直就沒有能再進一步,長期以來靠給富戶豪家當西席先生過日子,以他的立場,自然是不分寺田還是寄田都收歸官有用來築城為好。

便是江東左軍內部,像曹子昂、周普等人都認為應該將廣教寺名下的所有田產都收歸官有。

所以楊幕認為韓載建議征用全部寺田來建新城是件好事,一點都不讓人覺得奇怪——人對一件事物認同或者不認同,跟他本身所處的立場是分不開的——但是那些將田地寄到僧院名下逃避賦稅的田主們絕對不會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對他們來說,是一件不得了的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