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燕雲劫 第二十一章 奇襲(第2/2頁)

此外,基層武官通過這種方式,彼此間進行充分的交流跟接觸,而交流充分的集體生活能使彼此間更了解,更相互信任,有助於使整個江東左軍的中低層武官形成一個更有凝聚力的團體。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便是當世文臣體系以鄉黨、同年(同期舉人或進士)為朋黨,在官場上相互援應,共同進退。

林縛有後世學校、軍校就讀、參軍的經歷,知道集體生活的重要意義。利用一切手段促進集體生活,培養團隊意識,並嚴厲壓制老鄉主義與小集體主義的冒頭,對加強內部凝聚力,大幅度的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沒有這些技術上的手段,要培養出最優秀的中低層武官集體來,長期的戰爭鍛煉與殘酷淘汰則是唯一的手段,對主將自然就提出苛刻的要求。

李卓統領的東閩精銳擁有大量的戰術素養合格的中低層武官,便是通過這種的方式鍛煉跟培養出來,堪稱當世強軍。成本跟代價就是十年東閩戰爭,雙方各付出數十萬的傷亡以及數千萬兩銀的軍資,並將東閩中部,西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兩浙南部地區完全打殘。

林縛哪有這個成本跟時間培養出這麽大量的合格武官來?以戰來養,培養的成本驚人,而且培養出的中低層武官在戰術修養上都會因為主將的因素而天然帶有種種缺陷。

林縛能做的就是將後世的軍事思想與方法論跟當世治軍實踐進行融合。只是很可惜他不能直接開設武官學校,雖說那樣會更方便,但真那麽做的話,無疑是宣告割據或叛變了。

以李卓個人的卓越才能與威望,要是東閩精銳悉數掌握在他手裏,以東閩一軍之力,就應該能將破邊入寇的東虜騎兵驅趕出去。

令人扼腕的,東閩精銳在中樞的黨爭中早給拆得四分五裂,便是李卓本人也會死死地限制在江寧,東閩軍不再是一個完整而強大的整體。

……

寧則臣制定的戰術簡單而有效。

靜伏至拂曉時分,十余名騎兵借著昏暗夜色的掩護,從出發陣地左翼徑直往小泊頭寨南門奔馳。寨墻下虜騎哨崗在昏昧的月光下也看不清楚來人的衣甲,只當是南面來的傳訊騎兵,雖起身張望,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一百步的近處,見這十數騎都沒有減速的意思,才大聲拿蠻語吆喝質詢。

十數騎皆為健銳,馬速提高最快,百余步的沖擊只是眨幾次眼的時間。虜騎哨崗只來得及吹響警哨,卻來不及取弓拉弦,五人一組的兩組南寨門哨崗就給十數騎揮刀砍踏翻,馬蹄從營火上踏過,踢得火星四濺,守寨門的一隊虜兵猶豫著是關閉寨門阻擋這十數敵騎還是沖出去殺退襲騎時,十數健騎就突沖進來將其沖潰,奪下寨門。

在虜騎哨崗吹響警哨之時,第五營出發陣地的三都隊騎兵則迅速縱馬出戰,以最快的速度馳至寨門前。一都隊騎兵下馬與最先奪門的十數健銳匯合,牢牢地控制寨門區域。一都隊騎兵分散開來追殺寨墻外圍的虜騎前哨。一都隊騎兵趁著驚醒虜騎混亂之際,迅速從寨門通過,直接往寨子中心打谷場方向穿插,盡可能殺傷混亂之敵。考慮到虜騎單兵素質強的老卒居多,在寨中守敵能組織起有序反擊之後,突沖穿插的騎兵則迅速返回南寨門,誘使虜騎來奪南寨門,以嚴密,裝備精良的甲卒陣形,在相對較開闊的南寨門區域,盡可能殺傷虜騎,避免接下來更艱難的巷戰。

寧則臣在南寨門給牢牢控制住之後,才率領第五營主力共七都隊甲卒擁十六輛飛矛盾車,從出發陣地往南寨門猛撲過去。

由於南北兩側無法做到絕對的同步,而先前又確認以寧則臣為首攻,待南門警哨響起,周普率部再奪北門,給守門虜騎及時關閉寨門,只來得及將北寨門外的哨崗消滅。

周普直接用鐵釘板,鐵蒺藜,飛矛盾車與三都隊甲卒陣列將北寨門封堵住,防止虜騎以優勢騎兵從寨門內突然沖出,第三營主力則從其他地方尋找打入口子。

小泊頭寨的寨墻本來就單薄,江東左軍棄寨出海,早就在一些不利於騎兵出發的地方,對寨墻墻基做了些手腳,拿撞木很容易將寨墻撞塌,給步卒提供新的打入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