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江東亂 第三十七章 體用之議(第2/2頁)

林縛也是痛快地將酒杯推到前面,讓元錦秋斟酒。心裏想永昌侯元歸政正值壯年,元錦秋與其父關系惡劣,也使得侯府上下不把這個世子當回事。但元錦秋與元歸政因何關系惡劣,卻不是外人能知道的。

元錦秋雖說放蕩形骸,甚至跟長輩沐國公爭寵名妓陳青青,成為江寧城裏的大笑柄,他身上卻非紈絝氣。說起來,他雖尊為永昌侯世子,言行甚至還不如平民自由,放蕩形骸也許是他所能表現出來的反抗意志。

陳明轍等人給氣得不成樣子,罵了又不過,打又打不過,負氣甩袖而走。

馬維漢、高宗庭等人依舊十分守禮地站在那裏恭送陳明轍等人離開,當然不會因為林縛請他們吃這頓飯,與陳明轍等人關系搞惡劣。

說起來馬維漢、高宗庭等人還覺得林縛這番話說得痛快之極,也極合他們的心思。

馬維漢、高宗庭都是讀書人,但是在科考道路並不成功,才走幕賓這條路。雖說也給王學善、李卓薦了功名,散階也有六七品,但與門蔭跟科考相比,“推舉”不是正途,多少有給科考出身或門蔭出身的正途所看不起。

出於這種身份,馬維漢、高宗庭對西溪學社所推崇的那一套空談虛言的理儒之學天然排斥。再說他們在理儒上的學問也是弱項,恰恰是他們的務實精神,過人的能力與才幹,才使他們受王學善、李卓器重。林縛這番話說得他們心有戚戚焉,只是此時各為其主,自然也不會表現出惺惺相惜的姿態來。

趙舒翰、張玉伯、葛司虞等與林縛交往很深的官員,當然清楚林縛說這番話才是他在河口興雜學匠術的宗旨。他在河口不讀詩書,不吟風誦月,附庸風雅,卻對養豬菜園等農事,造屋打鐵等匠活,紗紡繡織等女紅十分上心,說起來是有著視“倉廩實,衣食足”為根本的大胸懷。

陳青青不經意地窺了蘇湄一眼,見她心思都放在林縛身上,對離去的陳明轍未曾看一眼,心裏輕輕一笑。

元錦秋入座,這邊要重新灑酒,這時候敖滄海走進來,遞給林縛一封公函。林縛看了一眼,臉色頓時難看起來,將公函遞給身邊的張玉伯。張玉伯看了也是神色大變,將公函依次遞給趙勤民、高宗庭、馬維漢傳閱。

陳青青見他們臉色都是大變,忍不住替元錦秋問了一句:“發生何事,讓諸位驚惶如廝?”

元錦秋雖貴為永昌侯世子,卻不得與聞國事。

“數萬東虜破宣化邊墻,橫穿山口,進逼燕京,燕京告急!”林縛說道。

在座諸人一齊變了臉色。陳塘驛大敗後,朝庭好不容易在燕山北麓的薊北、宣化、大同等鎮重新部署超過二十萬大軍,本以為防線堅固,哪裏想到會如此輕易讓東胡騎兵穿插進逼燕京?

“為防止江寧議論紛擾,此事暫不可與外人知。”林縛說道,又與高宗庭、馬維漢說道:“諸位大人都應該聚到守備將軍府,我們直接過去聽候消息吧……”

大家彼此時舊怨難消,但是燕京告急之事急迫,江寧、江東郡乃至江寧部院有什麽舉措,還是要同舟共濟。大船都要翻了,他們這些在船上的人爭來鬥去又有什麽意義?

趙舒翰、葛司虞以及元錦秋等人無法參與實際軍政事務,只能在河口幹等消息。林縛、趙勤民、高宗庭、馬維漢等人離去之後,他們在小閣子雅間裏喝酒也無趣,過了片刻便一起去竹堂。

陳明轍等人坐在小閣子雅間裏,看到林縛他們先匆匆離去,隨後又見元錦秋、趙舒翰等人無心再留下來飲酒,也不知道發生什麽事情。看到蘇湄與陳青青跟隨在眾人後也離開廂院,這邊有人走到雅間招呼道:“蘇姑娘,請來相聚飲一杯水酒……”

“妾身今日有所不適,不便飲酒,改日給諸位謝罪。”蘇湄斂身施了一禮,沒有耽擱,就離開小藩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