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第4/6頁)

趙佶原對這幾日的大風未以為意。冬末天燥,出現幾日風塵天氣不足為奇。然而聽到宮裏傳言四起,見鄭皇後又鄭重其事地前來提醒,他也不禁有了幾分惶惑,便差人將林靈素召至保和殿,令其占蔔釋疑。

林靈素像煞有介事,捧一把雜草在手裏,分了合,合了分地擺弄一番後,一臉玄虛地開言道,貧道所占之蔔謂之九姑玄女課,近日天象異常之謎於此課中已盡顯玄機,但其意恐不便向聖上直言。

趙佶命他依課中所示直言可也,不必有什麽顧慮。

林靈素就再拜道,那麽貧道便遵旨知無不言了。他先口若懸河地大侃了一通蔔筮理論,讓趙佶聽得如墮五裏霧中,爾後才歸結到對天象征兆的釋義,說總體來講,這個天象的意思就是現在皇上正受到妖魅的誘惑蒙蔽,其魅便是汴京歌伎李師師。如果皇上不果決地鏟除此魅,將不僅危及皇上,而且危及朝廷與社稷,其害可謂無窮。

趙佶聞之心中不悅,卻又不敢全然不信,乃對林靈素道,好吧,朕知之矣。此乃天機不可外泄,容朕善思良策化解之。

林靈素察言觀色,感到自己的話是被趙佶接受了,便心情坦然地恭拜而退,回去靜候佳音。他揣測,趙佶考慮到自身的安危,是不敢不采取一定的措施的。縱使不忍將李師師賜死,也會將其逐出京城。那麽劉安妃交辦的差事也就可以圓滿地畫上句號了。他後悔怎麽沒早想到這個便捷之策,白費了前面的許多力氣。

但是,事情並沒按照他預想的軌道發展下去。

聽說李師師是妖魅,趙佶非常抵觸。這一抵觸就使林靈素的話在趙佶心裏打了折扣。打發走了林靈素後,趙佶越思越想,越覺得這事在哪個地方有點不對勁。他又聯想起於順臨死前那個沒寫完的“林”字,以及張迪曾稟奏過的林靈素與劉安妃來往甚密之語,不禁漸漸地升起了一層疑心。

在這層疑心的驅使下,趙佶讓張迪悄悄地調查了宮裏關於天象流言的起源,結果基本都落實在劉安妃身上。趙佶又親自詢問了鄭皇後,得知鄭皇後亦是在劉安妃的建議下,才來勸他請林靈素占蔔的。綜合這些情況,趙佶感到他似乎已經隱約看到了一個陷害李師師的大概輪廓。

但這個輪廓還僅是他的想象,尚無真憑實據。如何可在不動聲色的情況下,驗證他的想象是否真實呢?

趙佶苦思多時,思得一策:先切實檢驗一下林靈素通達天地神靈的能力。若其確有這個能力,其占蔔結論自然是有相當的可信度;若其沒有這個能力,那麽其言便很不可信,便純屬胡說八道,所謂的妖魅蔽主雲雲,便肯定是加害李師師的陰謀輿論。林靈素曾在趙佶面前吹噓自己會呼風喚雨,因此趙佶就決定,以祈雨作為檢驗林靈素是否具有通天功能的方法。

這場祈雨活動背後的這些曲折緣由,自然是很難為群臣所知了。

林靈素接到聖諭,不難猜透趙佶的用意,登時他全身的神經都高度緊張起來。

林靈素意識到,此次祈雨對他來說是個十分關鍵的危機與機遇並存的關口。假如祈雨成功,不僅在幫助劉安妃鏟除李師師一事上大獲全勝,而且將會使他在皇上面前具備一言九鼎的權威性,從此以後他林靈素指東皇上就不敢往西,那麽他林靈素實際上便成了大宋江山不穿龍袍的皇上。但若祈雨不成功,那便全線崩潰,大敗虧輸,莫說那些關於李師師的筮語皇上不會相信,自己項上這顆人頭能否安然無恙,恐怕都是個問題。

林靈素不是對祈雨術一竅不通,他懂得保證祈雨獲得較高成功率的關鍵,在於日期的選擇。所有號稱會祈雨的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因為這些人大都具有一定的天文氣象知識,當預測某日降雨概率很小時,他們是不可能選擇這一日來祈雨的。

這次的祈雨日期是皇上指定的,沒有回旋余地。而且時值冬末,在這個季節汴京一帶雖不說絕對不會下雨,其概率卻是微乎其微。因而這次祈雨顯然是危機遠遠大於機遇。如果讓林靈素選擇,他是寧可放棄這個機遇,也不願冒這個風險。

但林靈素明白對趙佶的這個聖諭推諉不得,此刻稍有推諉,便會立即喪失掉趙佶對他尚存的信任。他只能咬著牙關、硬著頭皮接下旨來,唯求上蒼保佑他渡過這道難關,到時候哪怕像滴眼淚似的掉下幾個點來也行。

劉安妃聞知令林靈素祈雨的諭旨,也猜到了這是趙佶對林靈素的測試。她摸不準林靈素呼風喚雨方面的法力如何,幾日來亦是在忐忑的心境中度過的。

祈雨的日子到了。

是日卯時三刻,眾大臣俱至延福宮會寧殿前聚齊,依官階次序分班而立。林靈素亦已穿戴齊整,披發仗劍,默坐在了殿階前專門搭建的高台上。劉安妃在其宮院裏,也是早早地起床梳洗畢,立在妝閣門外緊張地觀望著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