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國發展篇生逢亂世,身不由己(1)(第4/6頁)

雖然嬴政成長的過程中由於老爸的責任感不強,讓他比其他孩子都早熟那麽一點,但這僅僅為他的成熟帶來了一點點優勢,然而此時不足九歲的他,主要任務還是瘋玩,於是他結交了一群好朋友,其中有高漸離,燕國太子丹等等,雖然他最終成了改變歷史的人物,但此時他在趙國卻是不折不扣的黑五類、狗崽子。

戰國聯合國軍成功幫助趙國打敗秦國,解了邯鄲之圍。趙成王很清楚這場仗打到最後,趙國已經是在用國家的意志力,才勉強支撐,如果沒有楚、魏兩國危難之中顯身手,戰爭的格局可能就此產生變化。還是楚國、魏國夠哥們呀!趙成王經常公開發出這種感嘆。其實楚國和魏國的出兵,也都經歷了無數的波折。

趙國首都邯鄲經受了秦國前所未有的打擊,雖然秦國攻城的部隊損失也很慘重,可依然不知疲倦地進攻,長此以往趙國前途黯淡。為了實現國家的持續性發展,趙成王經過和眾臣子協商,一致同意求助外援。通過民主表決,想法向楚國和魏國求助被提到趙國議事日程上。

眼看趙國首都不保,趙成王首先想到向楚國求救。也難怪趙成王想到楚國,楚國由於處在沿海發達地區,遠離戰場,實力保存的還比較完整,有能力和秦國叫板的也就他了。但楚國和秦國是軍事同盟國,為了趙國的安危,趙成王下詔讓平原君去完成這個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戰國是個精彩紛呈的年代,明人輩出,在歷史上有四個政治影響力巨大、享有崇高國際聲望、又有眾多崇拜者的超級人物。他們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四君子的榮譽稱號絕不是浪得虛名。這四位都是國家的貴族,地位尊崇實力非凡,除了本身的治國能力外,還特別關注民生問題。他們自費在家建立收容機構,並提供“門客”的工作,阿貓、阿狗之類的人都可以去那裏混個吃穿不愁。受益者人都是義務宣傳員,很快江湖地位空前提高。

平原君被趙成王選中出使楚國搬兵救國,無奈之下平原君想從他資助的這些三教九流的人中挑選二十位能言善辯的死士,去幫助他勸說楚考烈王。別看這些人平時吹牛都不報稅,關鍵時刻符合條件的只有十九個。正在平原君一籌莫展之際,一個注定要被歷史銘記的第二十人站了出來。

平原君沒事愛交些狐朋狗友,所以他的江湖朋友大概有幾千人。這主動要求跟隨平原君去楚國的第二十個人也是這些人中的一個,不過很可惜,由於平原君平時日理萬機,事務繁忙,對這些普通的門客都沒怎麽交過心,尤其這次主動要求跟隨的這個人,直到他自我介紹之後才知道這人叫毛遂,其他情況一概不知。

平原君見毛遂自己主動站了出來,便問他來了幾年了,毛遂回答三年。平原君說道:三年了,就算是個狐狸也會露出尾巴了,這裏也沒人向我提過你,估計本事不大。毛遂答曰:我這叫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由於毛遂是個很有遠大理想的人,再說他也是個厚道人,想到自己在平原君這也白吃白喝三年了,不替老板做點事也確實有點說不過去,所以他沒在乎平原君的冷嘲熱諷,決定憑自己的獨特本領說服平原君讓自己隨行,於是對平原君又是一頓忽悠,結果平原君同意讓他湊個數。

平原君帶領著趙國的求援小分隊向楚國進發,到了楚國首都,拜會了楚考烈王。兩個人在熱情洋溢的氣氛中進行了友好交談,楚考烈王肯定了楚、趙兩國的傳統友誼,重申邯鄲是趙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在發兵救趙的事情上,任憑平原君嘴皮子磨破,楚考烈王都無動於衷,一直顧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答。

平原君勸說楚考烈王發兵救趙,談判從早上一直持續到中午毫無結果。平原君很執著,準備想辦法再好好勸勸楚考烈王,可站在一旁的門客毛遂不幹了,他早上沒吃早飯,此時已是饑腸轆轆,實在是忍受不住了。抱住成不成別耽誤吃飯的想法,毛遂豁出去了,開始了一段永留史冊的對話。

毛遂看到在發兵救趙的問題上,楚考烈王不明確表態,心想:看來平原君不一定能搞定楚考烈王,非我出馬不可了,他快步走上前對楚考烈王說:“趙國本來想幫楚國一把,楚國怎麽扭扭捏捏的?”楚考烈王雖然知道不和傻子生氣的道理,可還是覺得很不舒服。

楚王被毛遂一頓嘲諷,當時就罵道:我和你老板說話,你算什麽東西,這有你說話的資格嗎?毛遂聽後表現出非常生氣的樣子,大聲叫道:大王,你現在敢亂叫,只是仗著人多罷了,不過你人再多,但也快不過我的劍,信不信我現在拔劍你現在就得死在我的面前,別把話說死,別把路走絕。嚇得楚王不敢再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