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十二章 丁酉再亂(第4/7頁)

七月初八,元均所部來到了熊川前洋,這裏距離釜山已經不遠了。前鋒慶尚右水使裴楔帶著兩條大船與島津家的幾條海哨遭遇,裴楔很快打敗了,還搶到了兩百多石糧草。元均一聽,膽子大了一點,傳令全軍前進至絕影島附近海域。

到了絕影島附近,忽然急促的警報傳遍了整個朝鮮艦隊:“日軍千余艘船,蔽海而來!”。

元均一聽,樂了,這大概就是要時羅說的日軍補給艦隊了吧,可又過了一陣,他發覺不對勁了。日軍這些黑壓壓的全是戰船,甲板上裝的不是糧草,而是盔明甲亮的日本武士。

這支艦隊,是日本新水師——因為老的已經被李舜臣燒得差不多了——的主力部隊,以藤堂高虎、脅阪安治、島津忠恒為先鋒,加藤嘉明為後援,還安排餓了鍋島勝茂作為預備隊,總兵力達到了五六千人,這些李舜臣的手下敗將摩拳擦掌,準備一雪前恥。

為了這次攻擊能夠順利進行,日本水師下了血本,不僅艦船七成以上都是和談期間造的新船,而且連指揮系統都做了變更:不再像從前幾個小大名帶著不同籍貫的海賊各自為戰,而是統合到了一起,給了一個第六軍團的番號,以長曾我部元親作為統帥,行動效率較之以往大幅提高。

一見日軍氣勢洶洶的陣勢,元均居然不害怕,下令迎擊。他跟在李舜臣後頭也打了好幾仗,早克服了對日軍的恐懼心理,擁有心理優勢。按照他的想法,同樣一批艦隊,李舜臣那個小癟三都能打敗日本人,我為什麽不能?

可元均偏偏忘了,為將者要審時度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戰法不能一概而論,李舜臣帶兵,每一戰都是精密籌劃,從來沒有說只要一看見日本人就拉竿子上。

當時朝鮮軍的所在位置是絕影島與大陸之間的狹窄海域,而日軍是自上風處自東向西進攻。這日、朝近一千條船簇擁在如此局促的海域,誰也無法展開陣形,最終會演變成一場混戰——而朝鮮水軍的作戰習慣,或者說李舜臣的作戰習慣,是在寬闊洋面以高效率的陣形跟敵人打運動戰,利用自己船大火器犀利的遠程優勢消滅敵人。

所以這時候,朝鮮水軍應該做的事情,是撤退。

這一點元均沒看出來,有人看出來了。

先鋒官裴楔是李舜臣麾下的老人,對海上戰法十分熟稔。他見勢不妙,對元均說此時風高浪急,又趕上陰天,而且絕影島海域狹窄,不宜倉促應戰,應該後退觀望。

可元均膽色上來了,壓根不聽裴楔的建議,仍舊堅持進攻。

既然主帥堅持開戰,要打就打唄,總比自己鑿沉了強。於是朝鮮水師一邊嘟囔著自家主帥的“光榮”戰績,一邊緩緩展開隊形,按照李舜臣制定的作戰條例準備戰鬥。

這時候元均又開始添亂了。他看到遠處日軍的戰艦不斷增多,不斷靠近,開始心虛了。他不斷地下達各種命令,一會兒要求來個鶴翼陣,一會兒又下令編個雁行,過了一陣又改主意了,讓全軍環繞在旗艦周圍。

要知道,朝鮮水師規模不小,絕影島附近又狹窄,因此每一次陣位的調動都要大費周章。元均的這些前後矛盾的命令,讓水軍無所適從,疲於奔命。這個時候,就體現出統帥的重要性了。元均這個大外行的命令前後不一,讓朝鮮水軍一會兒進,一會兒退,再好的隊伍,也經不起這麽折騰。

等到了日、朝艦隊差不多要接戰的時候,元均看著水面密密麻麻的船只,忽然想通了,他意識到裴楔言之有理,連忙下達了一個讓全軍大吃一驚的命令:後撤。

可這時候跟剛才情勢不同,敵人已經壓了上來,後撤只會自亂陣腳。可元均是一軍之主,水師又是一個極其講究紀律性的團隊,朝鮮艦隊沒有別的選擇,只得硬著頭皮後退。

萬幸的是,李舜臣給日軍留下的陰影太大了。一直到現在,日本水軍仍舊沒有下決心進行突襲——他們以為即便李舜臣不在,他一手調教出來的艦隊戰鬥力仍舊很可怕,日本水軍不想用“一次敵傷一千我損八百”的硬戰打垮朝鮮軍。

於是日本人尾隨著朝鮮艦隊前進,既不靠得太近,也不離得太遠。

一方退的莫名其妙,一方跟得有耐心,就這樣,雙方的陣線逐漸移到了位於釜山西側的加德島海域。托元均的福,朝鮮水軍的櫓手一直徒勞地把碩大的板屋船與龜船劃來劃去,做了一大堆無用功,已經累的精疲力盡,連手都擡不起來了,船隊不得不把速度降下來。

這個破綻,很快被藤堂高虎發現。他一改以往的冒進,顯得十分謹慎,沒有吩咐全軍展開突擊,而是把船隊分成幾十個小分隊,分散開來,對朝鮮艦隊進行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