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十三章 戰與和(第2/7頁)

朝鮮君臣對遼東兵已經失望了,只盼望著南兵炮手過來。駱尚志的南兵抵達湯站以後,尹鬥壽特意跑過去看了一眼,回來喜孜孜地把國王和其他大臣叫過去,神秘地說:“黃應陽老兄說的對!南兵太牛逼啦。我看了他們的操練,不比倭寇差!”

他這麽一說,把所有人都激動壞了,紛紛七嘴八舌出主意。有的說不行咱們就單幹,只調這三千炮手過來,與朝鮮軍配合,遼東軍就免了;有的提議聽說南兵喜歡喝酒,應該撥出一批糧食釀酒,放在沿途驛站招待天兵。

這些南兵追星族們被煽動得熱情高漲,當初與黃應陽關系最好的李幼澄按捺不住了,特意也跑過去看了一圈。他回來大肆渲染,說南軍太神奇了,個個都扛著鳥銃,裝備比日本先進,精神面貌比遼東兵、薊州兵都好。他還特意講了個故事,說南軍渡江根本不用船,直接扛著武器和行李遊過去,能搞武裝泅渡。

“好神奇啊!”朝鮮君臣異口同聲地感慨道。

期待歸期待,若是人家不過來幫忙,一切都是扯淡。讓朝鮮追星族們郁悶的是,包括三千南兵炮手在內的第二波部隊,走到鴨綠江畔就不動了。

洪秀彥來催促進兵,楊紹勛推托說你們那邊糧草不濟,大軍過去也是挨餓;洪秀彥說我們糧草備足了,楊紹勛推脫說明軍停留在遼東境內,飯我們自己管,給你們減少點負擔;洪秀彥說可以先派一小部分南兵入朝,楊紹勛說現在是雨季不好走,等秋天再說吧;最後洪秀彥沒招了,哭著說日本人就要打過來了,楊紹勛寬慰說鴨綠江很窄,萬一有軍情,一天就能渡江赴援。

總之說一千,道一萬,明軍就是不挪地方。

朝鮮人腦筋直,一波波的使者去找楊紹勛,找不著楊紹勛就找佟養正,搞得兩個人煩不勝煩。最後楊紹勛被逼急了,吼了一聲:我們打算出兵十萬,大軍齊聚就可以開戰了!

這下朝鮮使者被嚇著了。十萬人啊,朝鮮怎麽著都供養不起,當下什麽話也沒說,直接回去了。

楊紹勛大喜,心說朝鮮人這下肯定縮回去了,可以安穩了。沒想到才安靜了兩天,朝鮮人又過來了,小聲問:“你們輪流入境作戰行不?”

楊紹勛大喊一聲,倒地不起。

其實呢,只要朝鮮君臣心思能細致點,就能從明軍抵達時間裏磋磨出隱藏的味道。

祖承訓兵敗平壤城是在七月十七日,朝鮮人正式提出請大明南兵是在七月二十七日。洪秀彥去找楊紹勛求援是七月三十日,這個時候楊紹勛居然已經給了一個明確的援軍兵力部署計劃,甚至連朝鮮人要求的南兵都準備好了。

三天時間,要完成這樣一個重大決策並付諸執行,而且涉及到的部隊還隸屬於各地不同的防區,這是絕無可能的。事實上,這些部隊早在六月二十日便已經在薊州集結完畢,也就是在祖承訓入朝後不久,他們已經從薊州防區開拔,朝著鴨綠江開來。

難道石星是個未蔔先知的活神仙,事先料定祖承訓必敗,這才伏有後手?

顯然不是。仔細研究這兩波援軍的先後抵達時間,相當有節奏感。祖承訓六月十五日渡江,進抵平壤又敗退回來;他前腳剛返回遼東,後腳明軍第二波援軍張奇功、駱尚志部就到了鴨綠江,時間大約是七月三十日。

這說明決策者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各種情況——祖承訓進入朝鮮後,按最糟糕的局勢估計,最快也要一個半月時間才能敗退回遼東。因此第二波援軍的出發日期,就是踩著這個時間點來算,兩者銜接得非常緊密——這樣一來,即使祖承訓敗退,後軍也可以及時進駐到鴨綠江畔,擺出隨時入朝的態勢,保護王室安全。

這麽周密的計劃,絕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第二波援軍的兵力來自遼東、宣大兩個軍區,只有北京兵部才有資格作出這種部署。而石星自己絕沒有這種魄力,他的上司趙志臯也沒有,唯一可以這麽幹、敢這麽幹的,只有萬歷皇帝本人。這說明萬歷早就處心積慮,要在朝鮮的土地上把這場戰爭打下去。

可是,既然已經決心開戰,為何明軍要停在鴨綠江畔不肯前進呢?

有兩個原因讓大明暫時不能全力出手。

第一個原因,還是寧夏之亂。

現在正是平亂的關鍵時刻,寧夏城圍攻戰打的如火如荼。萬歷一朝精通兵略的名臣名將,幾乎都聚集在城下:葉夢熊、梅國楨、還有著名的“東李西麻”李如松、麻貴等等。在他們的身後,是來自半個中國的數萬大軍。在更遠的地方,整個西北都被動員起來,幾十萬民夫如流水一般地行進著,無數糧餉從各地匯聚至寧夏。

當時大明除了寧夏有事,其他地方也不太平,播州楊應龍爆發變亂的苗頭也逐漸顯現。大明的財政狀況並不算好,人力資源也不算豐富,很難同時支撐兩場戰爭。必須要把寧夏徹底平定,才能騰出手來料理那頭東方來的餓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