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二次圍剿(第3/7頁)

有道理,確實很有道理。突厥人的風俗習慣和唐朝人差得簡直是十萬八千裏,讓天天狩獵的突厥人來中原種地,的確不現實。

緊接著鄭元壽又開始忽悠:“即使真的占了唐朝的土地,還得劉黑闥來治理,到時可汗從哪裏來還得回哪裏去,時間長了可汗就能保證劉黑闥那麽聽話嗎?”這句話可以說是直捅頡利可汗的心窩,誰也不甘心為別人做嫁衣。

所以鄭元壽剛一說完,頡利可汗開始皺緊了眉頭。他忽然意識到幫了劉黑闥半天,自己未必能夠撈到任何好處,而且把劉黑闥這只老虎養肥了,沒準以後真的像鄭元壽說的那樣,掉過頭來反咬自己一口。

人一旦得了勢,野心隨之增長是必然的。這個道理頡利可汗還是明白的。

至此,頡利可汗已經開始動搖了,不過他實在不甘心就這樣抽身而去,為劉黑闥忙活了一通,到頭來自己什麽沒得到不說,而且勞民傷財,實在不值得。賠錢的買賣從來沒有人去幹,頡利可汗也不例外。

“我可以退兵,但是唐朝有什麽表示?”

“只要可汗退兵,和劉黑闥一刀兩斷,我家皇上會給可汗大量的金銀財寶和美女,本來我們兩家就是兄弟嘛!哈哈哈!”

“好!傳我將令,大軍明日班師!”

搞定!徹底搞定!

拿錢能夠擺平的事,也就不算個事。當然,這一切要歸功於鄭元壽的三寸不爛之舌,如此看來,鄭元壽堪稱唐朝的“國嘴”。

能忽悠的人的確很多,但是在不利的處境下,還能保持高水準忽悠風範的人,實在不多,而鄭元壽算是其中的一個。什麽叫價值?這就是價值。

突厥撤兵的消息,劉黑闥很快知道了。突厥蠻子實在靠不住,說走就走,連個招呼都不打,這讓劉黑闥實在很郁悶。不過,郁悶是不解決任何問題的,現實是必須要面對的。

走吧!我自己照樣能夠對抗唐朝。劉黑闥的決心不容置疑,當然在最初的時候,他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九月十二日,劉黑闥攻陷瀛洲;

十月二十二日,打敗唐將淮陽王李道玄率領的三萬唐軍,李道玄戰死;

十月二十七日,攻陷洺州,再一次建立政權;

十一月三日,進逼滄州,滄州刺史程大買棄城逃走,劉黑闥不費一兵一卒順利占領滄州。

至此,劉黑闥基本上收復了先前丟掉的所有地盤。

現在開始輪到李淵郁悶了。

自從頡利可汗退兵後,李淵並沒有把劉黑闥太放在眼裏,但是隨著劉黑闥的地盤越做越大,唐軍的節節敗退,李淵開始意識到要想徹底解決劉黑闥似乎並不那麽容易。

繼續派李世民去鎮壓嗎?

李世民的確是不二的人選,但是在李淵看來,這個寶貝兒子的功勞已經大得出奇了,再把他派出去,估計未來的朝廷就放不下他了。那除了李世民還能派誰呢?準確地說,還有誰是劉黑闥的對手呢?

就在李淵不知所措時,一個人果斷地站了出來,主動請戰。這個人就是太子李建成。

太子出馬

很長時間以來,作為太子的李建成,承受著一種極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就來自於李世民那裏。

自從唐朝建立後,李世民的出鏡率要明顯高過李建成,一方面是由於李世民的才能實在太過突出,而最重要的是因為李建成的身份。

作為太子,作為未來皇帝的繼承人,李建成的任務主要是協助皇帝李淵處理內部的政務,而唐朝剛剛建立,需要平定各方的割據勢力,李建成因為身份的原因,沒有領兵出戰,所以給了李世民以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

在人們的印象中,唐朝似乎只有李世民能征善戰。但不要忘記,當初攻打長安時,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分別統領二軍共同打進長安城的,就軍事才能而言,可以說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不相上下的。

李建成之所以不那麽突出,就是因為身份的束縛。太子的地位,讓他擁有了繼承皇位的資格,同時太子的身份,也成為李建成發揮軍事才能的障礙。

而在唐初那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顯然“軍功”將成為人們首先關注的一點。在這一點上,李建成暫時輸給了李世民。

作為未來皇帝的繼承人,李建成當然不允許任何人在任何方面超過自己,不然的話,以後真的登基了,恐怕很難駕馭臣下。可是現在有一個人已經超過了自己,而這個人恰好是自己的弟弟李世民,而李世民的身份對於李建成來講,又是十分微妙的。

因為皇帝只要沒蹬腿,誰能保證太子不換人?換句話說,如果皇帝換太子,李世民無疑是第一人選。所以在經過了多方面的深思熟慮之後,李建成決定利用劉黑闥第二次反叛的機會,主動請戰,建立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