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野心的暴露(第2/3頁)

我不能說,李世民當時已經確立了奪取最高領導權的目標,但是拜訪王遠知這件事,至少向我們透露了一個信息:李世民是不甘心就此下去的。

炫耀

第二件事:炫耀武功。

武德四年(621)七月九日,李世民從洛陽勝利回到長安。在進入長安的時候,李世民表現得十分高調。

李世民身披黃金甲在前,李元吉、尉遲敬德、秦瓊、程知節等二十五員大將騎著戰馬緊隨其後,再後邊是一萬名玄甲兵威風凜凜,最後是三萬名騎兵浩蕩前進,再加上軍樂震天,百姓夾道歡呼。壯觀!的確是壯觀!

按照常理來講,長安城有皇帝李淵在,李世民即使立有大功,也不應該如此張揚,這極易使朝廷有一種功高震主的感覺,李世民並不是白癡,但是他為什麽依舊這樣做呢?答案只有一個:李世民故意為之。

公開地說,這是揚我大唐帝國國威,展示大唐帝國雄風。從李世民個人角度說,是故意給朝廷施加壓力,那就是———大唐帝國任何人的武功都不能和我李世民相比,包括太子李建成,甚至包括皇帝李淵。

在李世民的內心,也許會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想法:通過炫耀武功,促使李淵換太子。

李世民的這種做法,確實讓李建成的太子集團和當時的朝廷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在他們看來,李世民是個危險分子,在未來的日子裏,他極有可能打破李淵已經設置好的格局。

如果說前兩件事,李世民和朝廷還屬於暗戰的話,那麽接下來的第三件事,相信誰都可以看出來,李世民的野心實在是大大的。

創建文學館

第三件事:創建文學館。

大家聽到“文學館”這個稱謂,相信一定以為是個學術研討機構,實際上並非如此。

李世民在創建文學館的過程中,確實招收了不少有名的文人學士,但是他招收這些人絕不僅僅是進行學術研討活動。

李世民是在利用當時這些有名的文人學士,去影響社會輿論,因為在許多人看來,文學館就是當時的最高學府,這些文人學士的學術傾向和政治傾向,毫無疑問,影響著當時的朝廷和民眾,可以說,李世民創建文學館的目的是為了控制輿論。

當時的文學館人才的確不少,相比之下,李世民比較器重的一共有十八個人,俗稱“十八學士”。他們是:房玄齡、杜如晦、於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

這些人有的我們曾經介紹過,例如於志寧和姚思廉,限於篇幅,在這裏,我就不詳細介紹每個人了,但是有兩人我必須著重介紹一下,因為這兩個人在李世民的心中,堪稱“十八學士”之首。

這兩個人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濟南章丘相公莊)人。

其實,房玄齡很早就進入了唐朝的陣營,時間大約是在李淵進入關中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在渭北投靠在李世民的帳下,一直擔任文秘工作,由於職位的原因,一直不怎麽顯山露水,但房玄齡絕對是一個不可以被忽視的人,因為他有著一項獨特的技能———謀,此人善於謀劃,思慮十分嚴密,凡事總要考慮再三才做出決斷。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

武德元年(618),被李世民引為屬官,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相當於參謀的角色,雖然職位不高,但每一次開會商討軍國大事,杜如晦都要參加,可見李世民對他的信任,他也有著自己的一項獨特的技能———斷,史稱: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

房玄齡的“謀”,杜如晦的“斷”,合在一起,歷史上有一個很好聽的稱謂:房謀杜斷。

在後來的玄武門事變中,兩個人全程參與了策劃,其中五個人功居第一,房玄齡和杜如晦就占了兩個名額。

真正體現出他們治國能力的,卻是在貞觀時代。兩個人注定要在貞觀時代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文學館的建立,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標志著李世民在吸收人才的過程中,由吸收武將逐漸向吸收文臣靠攏,從而達到了文武平衡的狀態。而文臣武將全都通吃,同時也說明了李世民籠絡人心的手段實在高超。

文學館表面看起來是文人學士研究詩詞歌賦的地方,但它的創建者———李世民,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政治家。如果說文學館的文人們天天進行學術研究,而閉口不談政治,那絕對是不可能的。這就很像後來明朝的東林書院,最後發展成明朝第一大黨———東林黨。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學館的學士們逐步向政治幕僚方向靠攏,而文學館也逐步向政治機構靠攏,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李世民出謀劃策。這就形成了後來的秦王集團。